近年来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各种类型的突发事件给人民生命与财产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威胁。在现代“风险社会”中,如何避免或减轻突发事件对公众造成的巨大伤害,关键在于建立健全应急教育体系建设,大幅提高公众避险逃生能力。
我国应急教育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近年来政府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目前我国应急教育体系取得长足进步。但是总体而言还存在不少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应急教育意识淡薄。社会上对应急教育缺乏科学认识,重视程度不足。有不少人认为“应急教育就是对中小学生进行简单的消防演练,以及对应急管理工作相关的党政干部进行常规的短期培训”,还有相当多的人将应急教育等同于科普宣传,人为地限制了应急教育的内涵与对象。
公众应急素质较低。公众缺乏必要的应急知识与技能,在突发事件来临时不知道如何保护自己与救助他人。老百姓很少有机会接受系统正规的应急知识与技能培训。以医疗救护为例,我国每年急救知识普及人群约1000多万,应急教育普及率仅为1%,与发达国家50%的平均普及率相差甚远。
学校应急教育难以落实。由于受到应试教育导向影响,教育资金投入不足,应急师资与教材严重缺乏等原因,“应急教育并没有真正纳入中小学日常教学体系中”。学校不仅安排应急教育课时少,还存在将应急教育课程“科普化”和“业余化”等问题,很少开展消防、急救等方面的自救技能培训与实战演练。
应急教育手段层次低。应急教育体系过于强调科普宣传手段,而对知识讲授、技能培训与应急演练等方式缺乏足够重视,教育手段整体上处于较低水平。很多地方还停留在“运动式教育”阶段,缺乏应急教育长效机制。社会上很少针对普通市民开展应急技能培训,现有的应急知识课程不仅数量少,而且受众范围狭窄。各地应急演练大多缺乏实战性,表演的成分居多,实际效果不明显。
发达国家开展应急教育体系建设的若干经验
在当今世界,发达国家普遍建有覆盖全面的突发事件应急教育体系,公民应急素质较高。而现阶段我国应急教育水平与发达国家相差甚远,公众应急避险逃生能力亟需提高。
美国建立起以基础教育为重点的学校应急教育体系,覆盖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等K-12教育各个阶段。从幼儿园阶段开始,教师就从点滴小事做起,讲解食品与交通安全等,培养孩子的安全意识。进入小学阶段,所有学生必须接受正规的急救训练。在中学阶段,学校专门设置危机必修课,讲授如何应对各种危险。中学生每周至少上一节急救课,并且考试成绩与毕业文凭直接挂钩。美国联邦应急管理署(FEMA)强制要求各级学校开展地震防灾课程,每年至少开展两次地震逃生演习。美国红十字会、国家防灾协会等专业组织也专门开发“灾难演习”“关注危险”等课程,普及应急避险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