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通知公告
项目动态
管理文件
文件下载
社科成果
社科动态
人才巡展
高校社科
图片新闻
相关链接
心理内容:心灵王国的一朵奇葩
发布时间:2014-08-27 08:48:00

  我们通常处在某种心理状态之中。当我们相信时总有什么东西被我们所相信;当我们期望时总有什么东西被我们所期望;当我们想象时总有什么东西被我们所想象。例如,我们相信我们的生活会更美好;我们期望空气中的雾霾会消失;我们想象自己成为一只蝙蝠会是什么样子。在这里,“我们的生活会更美好”“空气中的雾霾会消失”“自己成为一只蝙蝠会是什么样子”是“相信”“期望”“想象”这些心理状态所包含的内容。研究这样的心理状态所具有的内容或者心灵关涉对象的方式的学问,就是当代心灵哲学中前沿的心理内容理论。

  心理内容问题研究的历史演进

  心理内容问题最初起源于人们对自身心灵之谜的探索。古人在向外探索自然世界的本原时也向内探究自身心灵世界的本质问题。其中一个很自然的问题是:当我们心里在想什么的时候,到底是什么东西被我们所想呢?前人通常直观地认为,似乎有类似于实物一样的东西装在心里供我们思考。这种素朴的实物式内容观一直延续至今。

  在哲学上,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首次指出人的心灵能指向其所思考或认识的对象。到了中世纪,人类心灵的这种指向外在之物的能力被予以明确。经院哲学家们认为,知觉、记忆、思维的每一种活动都涉及心灵的“意向”这一基本要素,创造性地将意向与常识的实物式内容观结合起来,形成传统的意向性观点:心灵通过某种方式对其对象的指向性或关于性。这种意向性体现了心灵所特有的把握世界的能力。

  19世纪末20世纪初,语言哲学的研究重心转移到语义学领域,从起初对语词含义的研究拓展到语句意义的研究。当我们理解语句时,一旦在我们心里把握到该语句所表达的意义,我们就把握了该语句的内容。为了寻求对语句意义的更深刻理解,逻辑学家们明确指出:语句所表达的意义即内容,并以命题的形式呈现出来。这就使得意义问题逐渐拓展到逻辑学中的命题研究。随着罗素等人在对心灵的分析中将对信念、期望等心理状态的常识理解引入逻辑领域,意义问题成为语言哲学、逻辑哲学和心灵哲学共同关注的焦点。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认知科学研究愈发关注人类的认知活动,并通过计算机隐喻来理解人类心理表征所进行的心理操作。有关心理表征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在一个认知系统中,是什么使得某个心理状态成为一个表征?这就引发了在认知科学框架下对心理内容问题的研究。认知科学试图通过诉诸表征的信息加工来深入探索心灵的内部世界,用认知科学术语来解释我们的语言表达;而为了理解语言如何表征,我们必须弄清语词如何从其使用者的心理状态中获得其表征力。于是,表征内容研究成为了当代心理内容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心理内容问题研究的当代前沿

  心理内容问题已成为当代西方心灵哲学中一个蔚为壮观的研究领域,其研究纲领主要包括以下基础性问题:(1)主体问题;(2)本质问题;(3)特征问题;(4)表征以及错误表征问题;(5)真之条件问题;(6)因果性问题;(7)自然化问题;(8)经验内容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当代研究主要有三大研究传统:分析传统、现象学传统和马克思主义传统。

来源:光明日报   编辑:任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