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君康
现介绍雕刻奇才吴南愚刻的竹扇骨:
1、阴刻行草: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陈惊寒,声断衡阳之浦。落款:南愚作。
这是《滕王阁序》中的两句,书写笔走龙蛇,流畅秀润,颇有“二王”风范。
2、似刻的“洛神图”,宓妃飘然云端,俯首凝望,顾盼生情。曹子建立洛水边仰视宓妃,依依不舍。顶部用微刻法刻的诗词,因太小,难辨认。落款:××表兄属。南愚刻,小圆章:吴。
吴南愚运刀自如,劲爽清逸。线条的圆转、折角表现得非常到位。行草自书自刻,精气神充溢,可谓小作品,大手笔。
洛神图似摹吴友如的稿子。
吴友如(?-1893年),名嘉猷,以字行,苏州人,寓上海。幼习丹青,擅工笔,人物仕女山水、花鸟虫鱼,无不精熟。曾主编《点石斋画报》,闻名于世。所绘仕女精妙入神,功力颇深。
吴南愚摹刻本家的绘稿称得上惟妙惟肖,精细生动,富有情趣。
吴岳,字南愚(1894年-1942年),以字行,扬州江都仙女庙镇人。
吴南愚出生于书香门第,父亲仲容(羞翁)是当地著名书法家,叔父亦精汉碑、行楷,曾在上海卖字为生。
吴南愚从小天赋禀异,悟性特强。新修的《江都县志》写他“幼从家学,稍长,学徒于扬州某银楼,非所愿也。性喜雕刻,每伫立教场刻字铺前观艺人刻印,久而忘返。有钱辄购刀石,暇则磨石提刀,人皆笑甚痴……之后,所治印偶为羞翁所见,以为大家手笔,甚异之”。
光绪三十年(1905年)清廷废科举,阻断了许多读书人的仕途梦。吴仲容调整心态,很快转身,先后在北京劝业场、绒线胡同开设缥湘馆美术社,鬻书卖画治印为生,成了一个职业书画家。
正值弱冠的吴南愚来到父亲身边,除了挂单接印,闲来就从父亲学书画及古文。聪明加勤奋,他打下了坚实的艺术功底。
当他见到前辈于啸仙的微刻作品后,激起了学习愿望。虽是同乡,但求教无门(于不收学生,唯一的学生是女婿陈景异)。他“试以各种刀具针钻于象牙板上磨练刻划,针折指穿,血染牙板仍不间断”,“誓必有成”。经历数月,终获成功,稍后他在扑克大小的牙板上刻近一万六千字《论语》全文,轰动京城。《蕉窗话扇》说他“刻象牙称神技,与于啸仙齐名,能于指顶许牙片刻数百言古文一篇,以凸镜窥之,居然天际鸟云帖笔势,画亦能具六法”。
他没学过西洋素描,但为段祺瑞母亲在牙板上刻的肖像黑白分明,层次丰富,立体感极强。笔者曾在《北洋画报》上见过这一作品照片,觉得肖像刻得极具素描规范,不相信没学过西画,这就是他的出奇之处。
他又在象牙上刻“八仙贺寿”浮雕,八仙人物造型生动,雕刻精细。须知这也是他自己琢磨出来的。他还将微刻法引入石章边款,刻诗词名篇,开创了金石微刻这一艺术门类。北京、南京的名流、权贵纷纷收藏他的作品,并以能得到他的金石微刻作品为幸事。江都籍文学家严治曾先生书一联赞他:“大雅文章寿金石,布衣名字动公卿。”
上世纪三十年代,他多次到南京、上海开个展。薛佛影、于天为及远在香港的冯公侠都是受他影响,走上微刻艺术之路的。
1932年傅抱石赴日留学之前,到南京等签证,耽搁了一段时间,其时正巧吴南愚在南京开个展,傅抱石前去参观,见了不少金石微刻作品,大受启发,也客串用微刻法刻边款,他最著名的要数在东京个展上展出的牙章四周刻的《离骚》全文。日本友人称傅为“篆刻神手”,郭沫若在文中说“他(指傅)能刻细字,于方寸之内刻到万言”。吴南愚的影响深远可见一斑。
艺术上的成就使吴南愚声名鹊起,成为一些单位延聘的目标。如北平艺专请他教篆刻,当时财政部印铸局聘他为技正,指导工人制版、修版。
1937年“七七”芦沟桥事变,日寇侵占了北京。吴南愚不愿当亡国奴,携一百多件象牙细刻微刻精品举家逃回故乡江都,不久日寇又把战火烧到扬州地区。为避劫难,他“挈妇将雏”躲到乡下。待战事稍停返家,却发现毕生创作的精品丧失殆尽。受此打击,他当场昏厥,从此他的血压一直偏高。
面对山河破碎,烽烟四起,他再也无心创作,整日郁郁寡欢,1942年因脑溢血去世,享年48岁。
吴南愚学养深厚,善于博采众长,所刻作品无论是象牙微刻、细刻,还是竹扇骨,都以格调高雅、刀工精湛而著称。北京荣宝斋、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他的作品。因为他专注于刻牙雕、刻竹扇骨不太多,所以坊间流传较少。
原标题:吴南愚刻竹扇骨
原地址:http://epaper.subaonet.com/szrb/html/2014-11/14/content_28745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