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的现代化过程中,文化共同体的培育和发展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对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而言,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体的个体化已经得到一定发展,在此条件下,文化共同体的发育已经成为社会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这个过程无疑是一个漫长的复杂过程。学术共同体是这个过程的催化剂和辅助酶,在文化共同体的形成和文化转型发展过程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
学术期刊与学术共同体的建构
一个学术共同体,只是当它与社会的发展变迁、与文化共同体的培育和建构密切相联系的时候,才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它的价值和意义才能真正实现。关键问题是公共话语空间的转型或者说在现代主体意义上的重新建构,这显然是一个很大的话题,这里仅从美学的角度作一点思考。
美学作为一个学科的出现从一开始就是与公共话语的建构联系在一起的,特里·伊格尔顿在《美学意识形态》一书中曾经详细论述过这一点。他在该书的《导言》部分写道:“美学在现代思想中起的作用如此举足轻重。毫无疑问,部分原因是由于概念的多义性所致。对于一个抽象的概念,假定它无任何一种功能可言,那就几乎没有哪个概念能像它那样承担如此众多完全不同的功能。……我认为,广义的美学范畴在现代欧洲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因为美学在谈论艺术时也谈到了其他问题——中产阶级争夺政治领导权的斗争中的中心问题。美学著作的现代观念的建构与现代阶级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各种形式的建构,与适合于那种社会秩序的人类主体性的新形式都是密不可分的。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而不是由于男人和女人突然领悟到画或诗的终极价值,美学才能在当代的知识的承继中起着如此突出的作用。但是,我也认为,从某种意义上理解,美学对主流意识形态形式提出了异常强有力的挑战,并提供了新的选择,因此,美学又是一种极其矛盾的现象。”
对于当代中国美学而言,特别是对于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美学而言,笔者以为学术共同体的建构应该以人民大众的感觉结构(情感结构)为基础,没有这个基础的美学学术共同体或者美学学术期刊事实上只能是少数学术精英的自我娱乐。一个学术期刊能否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和文化基础,是其所能达到怎样的高度的一个必要条件,在笔者看来,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008年笔者到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从事为期半年的访问研究时,发现一个现象:英国的马克思主义有十分广泛的群众基础,曼彻斯特大学经常举办许多关于左翼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的讲座,虽然参加的人不是很多,但一直没有间断,在曼彻斯特市郊的“英国工人运动图书馆”也一直对外免费开放,经常举办各种讲座和活动。最有意思的是,2008年6月,特里·伊格尔顿在曼彻斯特大学退休,他有一个告别演讲,是在曼彻斯特大教堂举行的,题目是“耶稣是不是一个社会主义者?”不同年龄的听众都有。每年7月,在伦敦还有一个“马克思主义者节日”,是一个社会各阶层的人都出席的群众性的大型文化活动,不仅有许多各种主题的演讲,还有音乐晚会、电影展播等大众性的活动。这个活动由英国社会主义工人党主办,已有几十年的历史,鼎盛时期人数多达几十万人,现在每年也有几万人参加。所以,我认为广泛的群众基础是英国《新左派评论》这样的左翼期刊一直有较大发行量和强大影响力的原因。
英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化是在成人教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一直把工人阶级和大众读者作为自己写作的主要对象。特里·伊格尔顿在《批评家的任务——与特里·伊格尔顿的对话》中告诉我们,他的基本写作节奏是,写一本纯学术的研究性著作,然后再写一本面向大众的普及性著作,由此交替进行。笔者认为面向大众的学术写作,包括通过文学艺术作品的分析和评论而实现面向大众的写作,是人文学科学者的主要写作方式之一。目前的学科评价体系打乱了这个“节奏”,把面向大众写作的路堵死了,这对学术共同体的建构是十分有害的。英国《新左派评论》的不断发展证明,在当代社会生活条件下,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以及用马克思主义视角对当代艺术和文化现象的讨论仍然是有广大读者的,问题是我们的学者和学术期刊的主编们是否关心大众所关心的话题,就时代所提出的一系列新问题从自己的立场和学术方法的角度作出有说服力的解释和回应。这是当代人文类学术期刊能否得到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而关键的基础。
学术共同体的基础是共同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以美学的角度讲,共同文化的基础是共同的审美经验。在中国社会全面进入全球化的过程中,打开窗户看世界和对当代本土经验的理论阐释是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也是审美经验和现实经验的共同点。我们知道,1997年至今这近20年的历史时期,是自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来马克思主义美学最受非议和质疑的一个历史阶段,各种学术思潮运用各种理论方法对马克思主义美学和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进行或严厉或委婉、或直接或间接的批评和解构,由于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和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自身的复杂性,这种批评和解构形成了较大的声势和影响力。我们认为,正是这样一种现实和理论本身的困境给了马克思主义美学和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反省自身、在新的社会和文化语境下再出发以及重新梳理和研究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的历史机遇。因为在“后社会主义”文化条件下,马克思主义美学和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合理性和合法性的问题不仅仅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和学术问题,同时也是一个重大的意识形态问题。
美学期刊与共同文化的创造
201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发布《创意经济报告》,报告的主题是“迫切需要找到鼓励创造和创新的发展新途径,力争实现包容、公平和可持续的增长与发展”。在笔者看来,《创意经济报告》提出并论证了的以下三个观点对于我们认识和理解当今时代文学艺术与市场的关系、文学艺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是创意经济除产生经济效益以外,还会产生非经济价值,对实现以人为本的包容的、可持续的发展作出重要的贡献;二是创意经济并不是一条孤零零的高速公路,而是各具地方特色的多重发展轨道,多存在于城市和地区等国内层面;三是文化和创意产业的核心工作是不断寻找最近战略和途径,将文化和创意产业扩展到整个文化生产价值链,同时不断寻找最适当的专业知识来协助实现这个目标,寻求以文化敏感度最高的方式来确定价值和回报。
值得注意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这份《创意经济报告》把文学、音乐、表演艺术和视觉艺术作为“核心文化表现形式”,在创意经济时代,这类“核心文化表现形式”在文化和社会发展过程中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角度看,创意经济时代也可以在理论上表述为资本主义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即“审美资本主义”阶段。在上述意义上,如果说资本主义的发展经历了早期工业化阶段、后工业化阶段和“审美资本主义”三个阶段的话,那么我们现在所开始经历的历史时期或者说历史阶段可以称为“审美资本主义”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审美的动因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由此产生一系列的社会和文化现象应该引起学术界的高度重视。法国学者奥利维耶·阿苏利在《审美资本主义》一书中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非必要的产品逐渐成为主要的消费品,“要明白资本主义的变革,则要明白一条重要的公设:消费诸如奢华品、艺术品这样无实际用途、与需求无关的商品所带来的满足感,在理论上有着无限的发展空间”。审美资本主义的出现一方面满足了人们在物质生活需要之后不断增长的情感需要和审美需要,另一方面则为生产提供了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因为审美刺激消费,消费反过来刺激了生产。在这一社会和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文化和创意产业本身的意义变得十分复杂,甚至相互矛盾,文化发展的目标和文化现象本身成为一种充满着辩证意味的复杂现象。社会发展的理想和文化建设的目标似乎不再由知识精英所创造和提供,它可能来自于底层的文化,可能来自于大众充满活力的文化创造。
关于在创意经济时代(文化经济时代)或“审美资本主义”阶段,审美经验的丰富性和多重意义第一次与社会的历史发展结合起来,因此,美学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具有了人类学的意义。在《审美资本主义:品味的工业化》一书中,奥利维耶·阿苏利写道:“在经历了守旧思想和反对工业化灾难的思想考验之后,任何审美解放的努力都会引起关于感受性的起源和力量的人类学问题。作为社会生活与文明进步的特征,审美表现绝不仅仅是引导人性从原始需求发展到审美欲望的精炼表达的进化过程的逻辑历史结果。审美诱惑力可能出现在任何社会的起源阶段。尤其它可能是这个社会繁荣昌盛的必要条件。……审美正常态的意义、作用和价值取自这样一个事实:在常态之外存在着不符合常态所服务的需求的事物。品味是一种论战的能力。品味成为社会和经济常态的战场,品味并未以一种毫无危险的附带的方式涉足愉悦消遣的领域,它甚至触及了创造社会的可能性。审美资本主义说明了一种经济的变革,这种经济在本质上不是有用的商品流动和购得的事情,而是一个服从审美判断的吸引力和排斥力的审美空间。”在这个意义上产生和发展的文化显然不同于原有文化,在这个意义上产生和发展的美学也显然不同于原有的美学和批评理论。在笔者看来,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在未来的历史阶段有可能进一步发展的原因。
如果说学术共同体是一个学术期刊最重要的基础的话,那么也许可以说,共同文化是学术共同体的重要基础,共同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是学术共同体变迁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关于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随着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也随着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设立以及“一带一路”经济体的发展,以汉语为基本交流媒介的共同文化建设的可能性正在逐渐成为现实。因此,自觉地与这种共同文化的建设和发展联系起来,也许是学术期刊办刊者的明智选择。问题的关键在于,怎样处理大众性的共同文化需求与学术期刊所要求的学术创新和学理的合理性之间的关系?这是一个困难的问题,却是当代学术期刊必需解决的问题。以《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为例,笔者认为,其作为一个美学专业的专业期刊,在未来10年里应做到以下两点:一是把当代美学的学术前沿问题,特别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所提出的重大问题作本刊组稿和编发稿件的基本目标;二是在市场中找到《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期刊与广大人民大众的有机联系。在文化经济时代,文学艺术与日常生活的关系趋向融合。随着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人民大众对美学及文化现象的解释和批评的兴趣融合得到逐渐发展,美学期刊在满足广大人民大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方面应该而且可以大有作为,发挥积极的作用。
在文化全球化的时代,在文化的复杂性和精神性具有越来越重要意义的时代,美学研究期刊在社会共同文化的创造和发展方面可以作出自己的贡献,这也是我们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学美学、艺术与文化理论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