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由中国社会科学网举办的“2015学术理论网络传播规律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结合学习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对学术理论的网络传播规律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讨论。
中央网信办网络新闻信息传播局副局长唐建军,光明日报副总编辑、融媒体中心主任陆先高,中央党校信息中心副主任谭荣邦,环球时报环球舆情调查中心主任戴元初,中国经济网副总编辑张致,人民日报海外网副总编辑徐蕾,光明网副总经理宋乐永,宣讲家网总编室主任胡俊卿,中国科学院办公厅综合处副处长汲长征,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文摘》编辑部主任李建国,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副研究员储著武,紫光阁杂志社新媒体负责人张桃英应邀出席研讨会并发言。中国社会科学网全体采编人员也参加了研讨。
陆先高结合光明网的建设成果和经验,以新媒体传播技术为切入点,从传播技术和传播渠道两个方面阐释了新技术在学术理论网络传播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互联网建设是技术驱动,而新技术的应用需要强大的技术团队作为基础,这样才能做好理论传播的应用平台。他特别介绍了依托于新设备和新技术而产生的两个学术理论网络传播新思路,一是思想理论的视频化传播,二是建设“微站”进行新媒体的集群化管理。
谭荣邦结合中央党校在网络传播上的实践经验,以生动的例证说明了探索学术理论网络传播规律的重要性,提出建设我国学术理论网站学术话语权和学术评价体系的时机已经成熟。他认为,可以靠主流的核心学术思想理论网站成立协会,或者以联盟的方式,共同讨论和打造一个网上的学术理论评价体系。他的这一观点得到与会专家和学者的回应与认同。
徐蕾结合人民日报海外网的建设经验,对中国社会科学网提出要加强推广的建议。她介绍了人民日报海外网在学术理论网络传播领域,以“侠客岛”和“学习小组”这两个著名抓手所取得的经验和成绩,特别强调,无论平台是什么,核心都是内容为王,一定要了解自己网站的特色,找准定位。
戴元初从舆情调研的角度提出,网站在信息传播过程中,要从研究受众的角度发现网络传播规律,要在缩小不同阶层间的知识鸿沟、建立学术共同体和加强对国外宣传上做更多工作。
张致提出,网络传播一定要注重节奏感;只有踩准节奏,才能有效传播。他表示,每一次主题宣传活动都是展示网站传播能力的机会。
胡俊卿认为,社科院学者是中国社会科学网得天独厚的优势;希望在今后网站的建设过程中,双方能够互通有无、加强合作。储著武从技术革新、内容建设和人才培养三个方面阐述了观点。李建国认为,学术理论网络传播规律要与文化发展规律相适应。张桃英表示,社科网络建设具有重大的积极作用力,要充分予以重视。她还着重强调了网络安全的重要性。
研讨中,学者们还就“互联网哲学”等话题进行交换了意见,认为当今马克思主义哲学要大发展,必须重视互联网哲学。一方面,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积极探讨、研究、解读、阐释互联网哲学,一方面,要积极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互联网哲学。
最后,唐建军副局长作了总结发言。他提出了自觉和融合两点希望。自觉,就是理论和传播如何结合需要自觉;融合,就是对网络平台与机构建设要进行科学融合。他希望与会专家加强合作,把学术理论网络传播阵地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和高度。
“融合”成为此次研讨会的关键词。与会学者表示,在中央网信办领导下,学术理论网站既要在各自的网络平台建设中实现融合发展,更要在主流网络媒体机构间实现融合式合作,使主流意识形态网络传播阵地做到无缝对接,更好地为国家发展贡献正能量,为决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网络人的力量。
研讨会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副总编辑、中国社会科学网总编辑李红岩主持。他提出,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网络强国”战略,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命题。实现网络强国,离不开网上学术理论建设,离不开有效的学术理论传播手段。将网络与学术理论结合起来,实现融合发展,将极大地拓展学术理论的内在功能。为此,我们要遵循网络传播规律,找准结合点,做会传播的理论人、懂理论的网络人。
中国社会科学网记者 刘远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