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地区是全球重要城市群和制造业集群之一,是我国制造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新发展格局下,长三角制造业如何紧扣“一体化”与“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实现优化升级和创新发展,是具有深刻理论和现实价值的研讨话题。12月9日,2021世界智能制造大会主题分论坛“长三角制造一体化与智能化发展”论坛在南京举行。与会专家学者线上线下互动,聚焦产业和科技创新融合,推动长三角制造业创新发展。
加速制造业转型升级
“加速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制造业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是我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重要路径和主攻方向。”南京大学副校长陆延青提出,中国拥有优秀的“制造基因”,而长三角区域拥有走在全国前列的经济水平、产业基础,是研究“智能制造”最深厚肥沃的经济土壤。全社会应更加关注、研究智能制造,进一步推动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工程院三局二级巡视员王京京表示,“一体化”和“高质量”能够为制造业发展提供前瞻性、专业化、高品质、高质量的思路。2021年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第三年,要进一步加强高端研究成果及决策建议的管理与提炼工作,为政府科学决策与产业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中国工程院院士、安徽理工大学校长袁亮提出,安徽在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过程中,引进培育了一大批本土高新技术企业和头部企业,部分先进制造业走在了全国乃至世界前列。未来应将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更好地结合起来,提高创新能力和高水平人才供给能力,为制造业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长三角一体化创造新机遇
“长三角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就是要想办法先形成区域统一大市场,以率先形成新发展格局。”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刘志彪提出,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有利于实现规模经济、虹吸内外资源、降低制造和交易成本、形成主场全球化效应,对建设世界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创新经济、优化产业结构、形成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要打破行政区域经济格局,提倡政府从过度竞争转向理性合作并发挥统一的反垄断法或竞争法的作用。利用好强大国内市场积极主动吸收全球先进生产要素,大力发展创新经济。
进一步推动长三角地区的创新与产业一体化发展。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副主任、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党委书记胡义东谈到,从江苏和上海之间的产业互动可以看出,长三角一体化有很好的基础,从乡镇经济发展到“世界工厂”的打造以及当前正在推进的产业创新高地的构建,都体现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良好态势。下一步的重点任务之一,是从创新的角度做探索实践。从技术层面来看,从“科学”到“技术”这个层面有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从技术创新的源头到产业化,中间有一系列环节和瓶颈需要突破。从体制机制角度探索创新路径,长三角不同区域间的平台一体化发展是可行方向,可有效实现人员、资源、信息互通,从而有效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营造促进产业技术发展的创新生态。
会上发布的研究报告《长三角产业创新发展报告:分布与协同》显示,近年来长三角产业创新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已逐渐成为重要力量,其促进制造业创新升级、优化产业结构的作用逐步显现。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徐宁认为,继续推动长三角产业创新发展,要推动产业发展思路和政策转型,以生产性服务业的“极点”全面支撑制造业“双轴线”创新升级,共同建设公平、竞争、有序的统一市场体系,明确区域分工定位、避免产业同质化,建设具有桥梁作用和公共品功能的公共产业创新平台。
以前沿产业为重点
氢是重要的清洁二次能源,被认为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解决方案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学东提出,长三角未来氢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要加强顶层设计,避免低端同质化发展,推进氢安全应用基础研究,进一步推进重大装备及关键基础零部件研发创新等。
生物制造作为生物产业的核心技术,具有环境友好、生产效率高和过程绿色的优势。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工业大学生物工程学院院长郑裕国表示,我国国内生物制造深入交融不同学科,在医药、食品、农业、能源、材料、化工、环保等多个领域都实现了应用。他提出,随着人工智能、互联网、智能自动化装备的发展,生物制造产业正在经历跨越式发展,构建智能化细胞工厂,真正实现“生物智造”,未来大规模生物智能制造将实现工业化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论坛由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等单位联合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