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通知公告
项目动态
管理文件
文件下载
社科成果
社科动态
人才巡展
高校社科
图片新闻
相关链接
新时代女排精神与民族精神的深度融合
发布时间:2022-08-03 10:03:00

中国女排所取得的一系列傲人成绩,使其成为我国在国际体坛上的一张体育名片。由该集体衍生出的女排形象与女排精神更是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2019年国庆前夕,中国女排成功卫冕女排世界杯冠军后,受邀出席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仪式。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女排代表时提出“实现体育强国目标,要大力弘扬新时代的女排精神”,使女排精神再次获得社会的广泛关注。

女排精神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体育强则国家强,国家强则体育强。发展体育事业不仅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还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凝心聚气的强大精神力量”。我们要通过弘扬体育精神,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女排精神作为我国体育精神的代表,伴随着中国女排的成长而逐渐形成。1984年,郎平在洛杉矶奥运会获得金牌后坦言:“今后我们不管是胜是败,都要保持团结合作的精神,这是体育精神,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2016年中国女排夺取里约奥运会冠军后,《中国体育报》发文称赞女排精神是民族精神的真实写照。可以说,女排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在体育领域的呈现、彰显与发扬。

体育领域为凝聚民族精神作出重要贡献。这种民族精神的建构主要通过为祖国争取荣誉来表达,落脚点在于突出强调民族团结、奋斗和实干,这与改革开放的内在精神要求一致。中国女排在实事求是、广泛学习、不断创新的思想指导下崛起,其所强调和突出的拼搏精神与当时创业实干的社会精神相契合,拼搏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女排精神应运而生。可以说在20世纪80年代,女排精神是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统一体。正如鲁光先生在其报告文学《中国姑娘》一书中所言,体育精神是民族精神的橱窗,而中国女排是其中的窗口,透过这个窗口能够窥见中华民族应有的精神风貌。

女排精神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标签。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5000多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经受住无数难以想象的风险和考验,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同中华民族有深厚持久的爱国主义传统是密不可分的。”

女排精神在内容层面与爱国主义紧密勾连。1981年11月18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各行各业学习女排精神的文章,标志着女排精神正式由国家级媒体提炼与传播。随后几十年间,依靠媒体的持续报道,女排精神持续向国人输出其影响力,中国女排及女排精神成为为国争光、爱国主义的代名词,并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民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如学者张丞润曾坦言,女排精神深刻诠释了“为国争光、自强不息、团结协作、遵纪守法”的中华体育精神。

女排精神之所以广为传播,除了自身的精神内核,更重要的是国家主流媒体的宣传与报道。20世纪80年代中国女排首次夺得冠军之际,同期解说词为:“她们为全国人民争了气,女排的队员登上领奖台,全国十亿朵心花怒放,十亿面红旗招展,女排成员用汗水为祖国写下了光辉、灿烂的诗篇。”2019年,郎平率队在日本夺得第13届女排世界杯冠军后,面对央视记者的采访,说道:只要穿上带有‘中国’的球衣,就是代表祖国出征,每一次比赛,我们的目标都是升国旗、奏国歌。”不同时代、不同人物的话语表达,都体现出女排精神与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深度融合。

女排精神在行为层面表达着爱国主义的价值取向。女排精神由一代又一代女排人传承并创造,不同时期女排人的行为抉择,无不强化着女排精神的内核以及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核心。纪录片《国家记忆》记载着江苏队教练蔡斌这样的话语:“我们的目的就是为了能让国家队、能让中国女排创造辉煌,只要国家队需要,我手上的任何成员随时都能去国家队。”可以看出,不同的女排故事形成了同一化的叙事逻辑。不同时代的女排人都有以国家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即“舍小家为大家”“个人服从集体”以及“地方服务于国家”的价值取向。

我国是个具有集体主义精神传统的国家,中国女排凝结了国人长期以来的精神习惯和传统,是进行集体主义教育的典范。因此,女排精神必然有强调集体主义精神的倾向。因此,中国女排这个集体所形成的认同向度,既包含了成员间在精神层面所形成的情感团结,也包含了由地缘、合作和分工形成的协作关系:前者是指通过学习达到受众对女排精神为代表的中华体育精神和民族精神的认同,后者是指对女排精神中所传达的集体主义价值取向进行社会动员,使其成为社会成员进行社会实践的精神指引。同时,女排精神是民族精神的极佳呈现。中华民族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为主要构成的民族精神。其中自强不息精神逐渐沉淀为中华民族的内在气质,成为鞭策中华儿女不断开拓进取的精神力量。而由“自强不息、团结协作、无私奉献、艰苦创业”等内涵凝练的女排精神,也成为中国女排不断鞭策自身走向巅峰的精神动力。在众多老女排成员的回忆中,大多有1977年第二届世界杯的赛况。当时由于自身实力有限,中国在奖牌争夺赛中处于劣势地位,被日本和韩国的“默契球”从领奖台上“挤”下来。从那时起,所有队员明白一个道理——命运要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在这之后,女排队员们在教练袁伟民的带领下,制定并严格遵守“三从一大”的训练理念,全面提升自己的技术与体能。中国女排在第三届女排世界杯上七战七捷,将冠军奖杯收入囊中,并且收获了包括最佳教练员奖、最佳运动员奖等在内的四个单项奖。女排队员体现出了中国女排自强不息的精神气节,七战七捷的战绩也反映出女排牢牢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意识。在里约奥运会的比赛中,中国女排小组赛发挥不佳,同组的塞尔维亚与荷兰女排再次上演“默契球”,联手将中国女排“送”上小组第四的位置,使得中国女排在淘汰赛中不得不面对“如日中天”的东道主巴西女排。但中国姑娘们在大比分失掉一局的不利局面中触底反弹,逆转取胜巴西。这种在逆境中仍然坚持的精神面貌,正是中国女排和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最好诠释。郎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女排精神不是夺冠时才有。在逆境中坚持,才能体现出自强不息精神的可贵,才能体现出女排精神和民族精神的伟大。

总之,女排精神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共同作用下的产物,其精神内核与民族精神中的爱国主义核心紧密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中国女排代表时指出,女排精神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精神,喊出了为中华崛起而拼搏的时代最强音。新时代大力弘扬女排精神,对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精神十分重要,对当下的体育强国建设和文化自信都大有裨益。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体育强国建设背景下体育主流舆论格局建构研究”(20BTY035)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传媒学院)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徐冉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