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通知公告
项目动态
管理文件
文件下载
社科成果
社科动态
人才巡展
高校社科
图片新闻
相关链接
乡村文化振兴背景下数字影像实践大有可为
发布时间:2023-04-20 10:50:00

2022年9月20日,《抖音2022丰收数据报告》发布(以下简称“报告”)。该报告显示,在过去的一年中,抖音新增乡村相关短视频4.3亿条,乡村题材短视频播放量增长77%,384亿人次为短视频里的乡村点赞。乡村已经成为短视频创作的重要阵地,短视频也成为越来越多人记录“美丽乡村”的重要方式之一。以短视频为代表的数字影像,以新媒介的形式介入乡村文化振兴中,赋予乡村生活更多元、丰富的表现路径,实现了村民主体与乡土文化传承、乡村文明发展、乡村文艺创新的同频共振,为乡村文化振兴添砖加瓦。“新农人”用“新农具”为乡村注入新活力”,从传统到创新,从追随到引领,“新农活”“新观念”“新农村”不断涌现,正在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的坚实根基。

“新农人”:积极的主人翁姿态

媒介融合时代的到来与互联网的普及,为原本沉寂的乡村注入了新活力。优越的网络环境、智能的硬件设备,使得被赋予新兴表达渠道的乡村群体在互联网世界崭露头角,创作了诸多优质的乡村题材短视频,成为乡村数字影像实践的生力军,彰显独具特色的乡村文化形态。同时,他们也极大地拓宽了乡村影像实践传播的广度,汇集了一批又一批乡村文化振兴中的“新农人”。他们是互联网的使用者、内容生产者,也是受益者,更是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的实践主体。

新媒体时代,乡村社会的描摹建构逐渐摆脱了以往程式化的束缚,通过乡村题材短视频创作,实现了乡村叙事的新转向。其中,尤以“80后乡村创作者”为表率,他们通过视频记录农村日常生活、地方特色美食,展现秀美乡土景观,成为乡村形象的代言人。致力于制作、推广广西合浦特色美食的“三农”账号“康仔农人”,由返乡青年康仔和“老小孩”共同打造。在他们的短视频中,有田园生活的惬意,有乡村劳动的欢愉,有乡土情怀的回忆,还有一份延绵质朴的情感治愈。他们用300余条短视频为天南地北的网友们呈现了一个更广阔、更精彩的农村世界。康仔的坚持严谨、吃苦耐劳,“老小孩”的豁达乐观、艰苦朴素,共同构筑了新时代“新农人”的美好画像,“康仔农人”也由此收获千万粉丝,成为当地有名的网红组合。除此之外,“乡愁”“念乡人周周”“蜀中桃子姐”等众多优质乡村题材短视频创作者,亦多以平民化的视角,积极主动参与到乡村数字影像实践中,成为乡村文化传播的践行者,强化了更多人对乡土文化的认同。

“新农具”:新兴的媒介文化场域

短视频作为新兴的媒介,正逐步构建一个现代化、立体化、交互式的乡村文化场域。不同于文字、图片、音频等表现形式,短视频的出现打破了图像的时空分野,声、画、像三者的结合,赋予更多线下无法呈现的图景以表现表达的机会,逐渐实现乡村景观空间的虚拟化、网络化,给受众带来更生动多元的感官享受和信息获取渠道,进而营造身临其境之感。乡村数字影像实践将乡土景观、乡土风俗和乡村文化转化为符号媒介,无论受众身处何处,都能感受到真切、质朴的乡村情怀,触发其内心深处的乡土记忆和眷恋之情,在“符号—记忆—情感”的逻辑理路中生成对乡村文化的认同。

短视频平台上与乡村相关的热门话题丰富多样,“我的乡村生活”“乡村味道”“乡村守护人”“美丽乡村”等最具代表性,其中热门话题“我的乡村生活”更是拥有逾1000亿次的总播放量。同时,短视频还成为“新农人”的学习工具,有关农作物养殖、家庭牲畜繁殖、果树嫁接等种植技术、农业技术和科普知识都在短视频中有所体现,更有高达9.9亿人次观看了“乡村大师课”。

互联网时代,短视频为乡村群体提供了更为及时有效的涉农信息和技术,也成为其进行主动社交的必备技能。“新农具”短视频丰富了乡村主体的人际交往方式,构建了新的虚拟公共空间。无论乡村人身处何处,都可以通过短视频在网络虚拟公共空间中探寻乡土文化符号,通过浏览、点赞、转发,完成云端的表达与交流,唤醒了多姿多彩的乡村记忆,媒介空间也因此成为乡村生活的精神阵地,建构了一个凝聚乡土文化的公共媒介场域。

“新农村”:

现代乡村的文化自信与自新

“互联网+”背景下,乡村题材的短视频创作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农村的新气象、农业的新发展、农民的新面貌呈现在各大媒体平台。各类媒体平台也结合各自优势,推出诸多乡村短视频助推计划,抖音的文旅扶贫项目“山里DOU是好风光”和“三农”扶持计划“新农人计划”,快手的“幸福乡村带头人计划”等,都成为“美丽乡村”表达与建设的有利契机,增强了乡村文化自信。

当下社会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新机遇,但也带来了诸多挑战。如何在活态传播中赋予乡村文化新生命,也成为当下乡村文化振兴需要关注解决的主要问题。以乡村劳动为主题的短视频,塑造了诸多乡村新形象,收获了“向往的生活”“继续坚持坚守”等正能量的评论和鼓励,积极促进了乡村文化认同,并形成了一种朴素的乡土价值观念,既展示传承了乡村原生态生活和文化,又映现了“新农村”中“新民俗”的自新、自觉和自信。以“张同学”为代表的“新农人”,通过短视频创作传播,不断强化农村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使更多脱贫致富的农民们积极参与其中,传承乡土文化、拓展乡村品牌、推进“新农村”建设。乡村题材短视频中的劳动叙事,使乡村文化传统得以传承,乡村文化记忆得以共情,乡村文化价值得以传播。与此同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之下,乡村文化也极大地影响了乡村年轻一代的就业创业观。有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农人”们,正在努力描绘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壮美蓝图,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以乡村短视频为代表的乡村数字影像创作,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艺术功能和价值建构日趋突显,未来,如何促进乡村文化发展新格局,赋能乡村文化振兴便显得更为迫切。首先,要促进创作队伍的多元化,积极培育返乡青年、乡村网红、退役军人等各类传播主体,借助平台扶持计划和相关引导政策,形成全方位、多领域、立体式的传播格局。其次,继续促进内容生产的优质化,还原乡村本真,实现乡村文化的认同与回归,提升乡村文化振兴的效度与力度。最后,拓展短视频服务功能,培育乡村文化品牌,打造“短视频+乡村文化”公共服务体系,构建乡村文化发展新格局。短视频的产生和发展,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群体的参与意识,使散落在乡村中的人们在互联网上重新聚集。他们共同书写并记录着新时代中国农业、农村、农民的议题,凝聚承载着关于中国乡村的集体记忆,建构了中国乡村的美好景象,并不断促进乡村文化振兴跃上更高、更新的台阶。

(作者单位:常州工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南京大学文学院)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欧阳一菲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