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规划以现实问题为驱动力,是一个结合社会学、政治学、语言学、教育学等学科的交叉学科研究领域。作为一种有意识地干预和调整语言发展的活动,语言规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得到迅速发展。进入21世纪,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尤其是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外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与之相应的语言规划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重视外语规划。外语教育规划(又称“外语教育政策”)作为外语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语言规划方案在外语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并且,外语教育的发展和外语教育规划息息相关。近年来,外语教育规划受到广泛关注,尤其是边疆民族地区,因为和多个国家接壤,居民语言文化多样,语言状况比较复杂,所以其外语教育规划的舞台更大。
广西在“一带一路”倡议中的定位是,“构建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打造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形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随着广西面向东盟开放的步伐加快,首府南宁作为中国—东盟博览会的永久举办地,每年定期举办“东盟博览会”,在文化、教育、科技、经贸、旅游等各方面和东盟各国开展交流;广西边境国门城市崇左也成为面向东盟开放的桥头堡,吸引了不少中外客商,商贸人口流动频繁;桂林作为国家批复建设的国际旅游胜地和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以“山水甲天下”的美誉吸引了大量外国游客。广西对外开放的层次不断扩大、加深,和世界各国尤其是东盟国家的接触日益频繁。
对外交往的深化呼唤着语言互通。语言互通是“一带一路”“互联互通”的基础。语言可以超越文化藩篱、沟通中外思想、推动文明发展。提高语言能力、扫清语言沟通障碍,是“一带一路”顺利发展的先决条件。因此,作为主要面向东盟开放的广西民族地区,需要发挥地缘优势,主动对接东盟,培养能和东盟各国进行语言沟通的人才。不过,长期以来,广西民族地区和全国其他地区一样,在外语教育领域,英语独霸天下,外语生态出现失衡。作为“一带一路”的重要门户,为构建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广西民族地区要实现“语言互通”,需要重新审视本地区的外语教育规划。
在重视英语教育基础上
改变英语一枝独秀的局面
目前,英语仍是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语言之一,并且是马来西亚、新加坡、文莱、菲律宾四个东盟国家的通用语言,还是其他六个东盟国家的第一外语,在东盟各国具有重要地位。因此,作为东盟近邻,广西民族地区需要继续重视英语教育。不过,为保持良好的语言生态,促进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英语不能一枝独秀。根据生态学的观点,生物的生存发展,需要保持良好的生态系统,即互相制约、互相依靠、和谐共存,让生态系统处于动态平衡中,语言的生存发展类似于生物的生存发展,需要平衡的语言生态系统。语言是对文化的反映,语言生态的失衡也是文化生态的失衡。外语教育要保持良好的语言生态,就需要在语种选择上多元化,不能独尊英语,一枝独大。
广西高校不宜强求学生学习英语,而应提供多种选择,开设东盟各国的国语,如越南语、泰语、柬埔寨语等,还可以开设世界上影响力较大的其他语种,如日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等,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选择相应的语种学习。外语语种的多样化,还有利于我国的国家安全和文化传播。
面向非外语专业学生
积极开设东盟语种课程
广西靠近东盟,对东盟有地缘优势。东盟十国都有自己的国语,英语是马来西亚、新加坡、文莱、菲律宾的通用语言,国民英语水平很高;英语是其他六国的第一外语,国民水平相对不高,尤其是柬埔寨和老挝国民的英语水平较低。值得注意的是,汉语是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通用语言,另外,老挝语、泰语、岱依语、侬语、土语和壮语同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语音、词汇和语法都有很多相似之处。
近年来,广西开设东盟各国语种教学的状况有了较大改观,如广西民族大学有越南语、泰语、印度尼西亚语、老挝语、缅甸语、马来语、柬埔寨语7个东盟国家语种专业,广西大学有6个东盟国家语种专业,还有多所高校开设了越南语、泰语等语种专业。但是,这些东盟语种专业通常仅面向高校外语专业学生,具有较大的局限性。东盟各国的政治经济变化,可能会导致东盟语种的专门外语人才就业困难。因此,需要慎重考量东盟各语种专业的招生数量,不宜盲目扩大。单一的东盟语种人才可能遭遇就业滑铁卢,而复合型人才则会具有较强的就业适应能力。不少其他专业的学生,经过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阶段的英语学习,对英语的掌握已达到一定程度。这些既有自己专业又懂英语的学生,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如果能够根据职业规划选学一两种东盟语言,将更有益于语言互通。此外,壮族学生较为适合学习越南语、老挝语、泰语等外语,因为壮族学生的母语壮话和这三种语言属于同一语源,语音、词汇、语法较为接近,学起来容易,不会额外增加太多负担。
编写和选用
体现中国文化的外语教材
外语教材的选用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目前,外语学习强调原汁原味,所以不少人热衷于选用外国原版教材学习外语,国内出版的学习材料也有不少出自外国作者之手。有一个问题值得深思:我们学习外语的目的是什么?一方面,是为了多掌握一门语言工具,了解外国文化,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另一方面,还是为了传播我国的文化,让世界了解我们。在传播我国的文化方面,目前的外语教材通常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在外语教材的编写选用上,我们需要改变策略。
《许国璋英语》是我们英语教材的一个典范,编选的内容大都和中国的生活有关。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国璋英语》因为表达过于中国化而受到不少专家学者的诟病。我们认为,之所以受到诟病,是因为我们学习英语的目标出现了偏差。英语既是我们和世界各国交流、学习各国先进科学技术的语言工具,同时也是我们对外宣传中国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的语言工具。英语能够反映西方文化,同时也能够表达中国文化。近年来,一些中国特色的拼音词汇(如“Dama,大妈”“Tuhao,土豪”等)被英语辞典收录,就是英语能够表达中国文化的证明。因此,我们在英语教材的编写、选用上,应摒弃过去那种注重原汁原味的选材思想,要较大幅度地增加反映中国文化、中国生活的材料。这样做的好处有两点。一是可以让学习者学会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和中国生活,向世界宣传中国,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二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消英语文化的负面影响。语言反映文化,学生在学习英语时,也在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被英语文化渗透。因此,在英语教材中大幅增加中国文化的内容,可以增强学习者的文化自信。在东盟各语种教材的编选方面,也需要增加反映中国文化、中国生活的材料,让学习者学会用外语表达中国文化,提高中国在东盟的影响力。
语言的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基础。在发挥地缘优势、构建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过程中,广西民族地区需要做好外语教育规划,铺设好“语言互通”这一道路和桥梁。
(本文系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一般项目“新时期我国大学生语言态度研究”(2021SJA1408)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常熟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