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建造的伟大工程,是世界上距离最长、规模最大的人工运河。扬州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及深厚的人文底蕴,被誉为“运河原点城市”。在新时代背景下,扬州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以创新思维为引领,以运河文化为内核,以文旅融合为契机,以数字技术为手段,探索大运河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新路径,成功打造自身“运河名都”的城市品牌,为江苏乃至全国提供了文化创新实践的生动样本。
以运河文化为城市品牌:从历史开拓到当代复兴
因运河而生,因运河而兴。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凿邗沟,开启了扬州作为运河原点坐标的历史篇章。隋代,扬州已初现水路枢纽和商贸中心的端倪。唐代,扬州成为“东南第一都会”,商贾云集,文化繁荣,尽显经济与文化的双重辉煌。清代,“扬州八怪”的艺术创新、扬州学派的学术交融,以及徽班进京对戏曲艺术的革新,更彰显着大运河赋予扬州的开放包容与创新进取的精神底色。
进入新时代,扬州积极打造运河文化品牌,将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深度结合,推动大运河文化的复兴。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扬州考察时,称赞“扬州是个好地方”,也对扬州提出“让古运河重生”的重托与嘱咐。近年来,扬州不仅致力于水系生态的修复与保护,还成功打造了一系列运河主题活动,如世界运河城市论坛、“以河为媒——沿着大运河看中国”主题宣传、“大运随行——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运河文化专场”等。扬州将运河文化深度融入城市发展战略,以运河文化内涵赋能城市品牌推广,充分彰显出扬州作为“运河名都”的文化自信。
以文旅融合为实践路径:塑造“全域全时”旅游新体验
随着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落址扬州,扬州大运河IP吸引了越来越多游客的目光。扬州是全国为数不多全域划入大运河传承利用规划核心区的地级市,大运河是其天然的文旅主题。
2022年,扬州文旅融合新名片“运河十二景”发布。超过30万网友参与投票,海选出了包括瘦西湖、运河三湾、七河八岛等十二处运河名胜,按内涵细分为“古镇风情”“古城神韵”“湖上胜境”“人文高地”“水工匠心”等五条线。其中既有生态景观,也有人文高地;既蕴含古人智慧,也彰显今人创造,通过“串珠成链”的方式,打造出了世界级运河文化遗产旅游廊道。“十二景”在地理位置上遍布扬州全域,项目囊括传统文旅“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还创新体现了当下最热门的“商、养、学、闲、情、奇”新文旅六要素。
此外,扬州通过发展环瘦西湖酒店集群、乡村研学、红色游线等,提供“全域覆盖、全时畅享”的服务模式,创新策划了“白+黑”全天候、“食+宿+游”多元组合的新型文旅产品。例如,“二分明月忆扬州”瘦西湖夜游、“大运扬州”古运河行进式游船演艺、“月华流照”个园夜游等,拉长了文旅消费链条。不仅本地居民认识到大运河的意义,游客也更沉浸地感受扬州运河文化的魅力。
以多元业态为产业支撑:创意构建“运河+”文化经济新格局
创新构建“运河+”多元文化业态体系,不仅涵盖了传统文旅、餐饮、非遗等项目,还延伸至文创、演艺、康养、研学、特色小镇等新兴产业,实现传统与新兴文化产业共生共荣。以非遗为例,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珍宝馆等平台推出了一系列运河题材的“扬州工艺”文创爆款商品,再通过电商成功实现运河全线及全球市场的拓展,为非遗产业注入新动力。再如,三湾生态区主打将生态保护与文化创意相结合,打造湿地保护、康养休闲、文创经济相互支撑的复合型空间,成为“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共建共享的典范。
持续深化产业链延伸和数字化赋能。扬州积极探索“运河+”模式,推动运河文化与教育、科技等多领域融合,不断拓展产业链上下游,如将运河文化与研学结合、推动运河沿线特色小镇的发展等。同时,在数字化赋能方面,扬州以数字科技提升运河文化传播力,不断完善智慧旅游建设,为游客提供更智能、便捷的旅游服务。
以数字技术为创意护航:助推运河文化出海
从沉浸式体验到互动化传播,扬州以数字技术为创意护航,让运河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全新的生命力。在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裸眼3D技术再现运河四季的变迁,AR技术让游客“化身”运河居民,感受古代水利智慧的精妙。扬州正加速拥抱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介,将扬州的美食、漆器、玉雕等推向全国;同时将运河元素融入热门游戏、研发数字藏品,设计影音动画,激发年轻群体对运河文化的兴趣。
在未来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和区块链技术的成熟,运河文化资源整合与精准推送将更加高效;个性化、定制化的数字产品有望涌现;将运河文化以虚拟IP形象的形式深度融入影视、动漫、直播电商等领域,与全球受众广泛连接;基于元宇宙的“虚拟扬州”也可能成为现实,运河历史的真实场景和文化交互将以数字形态呈现在全球用户面前,形成集文化传播、娱乐体验和经济效益于一体的数字文创生态系统。
作为运河文化的传承者,扬州在以文化创意为载体传播大运河文化的实践中,展现出强大的创新力和执行力。未来扬州将继续以“运河名都”的城市品牌为引领,探索更多元化、更具活力的文化传播路径,推动大运河文化成为中国文化自信的重要支柱,为江苏乃至全国的文化建设贡献“扬州智慧”。
(作者单位:扬州市职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