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苏省人社厅印发《关于健全完善“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制度的实施意见》,为建立技能人才多元化评价方式提供政策保障,为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水平作出了新的探索。
技能人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培养和造就更多高技能人才,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和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必由之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着力培养造就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着力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提高各类人才素质。建设一流产业技术工人队伍。近年来,我国持续推进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构建了全方位政策体系,建成了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结构不断优化、作用日益突出的技能人才队伍。如何进一步提升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质量水平,为经济社会发展激活人才蓄水池,是一个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
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筑牢技能人才培养的基石。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已成为我国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是从突破创新到成果转化等阶段的重要参与者。从数据上看,当前我国技能人才总量超过2亿人,高技能人才超过6000万人,占技能人才的比例约为30%;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共设置1394个专业,覆盖国民经济各领域;近年来共建设技工院校超2500所,平均每年为生产服务一线输送近百万名技能人才。未来,应以产业发展新趋势为导向,立足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等多领域人才需求,围绕“智能+技能”“数字+技能”等复合型人才培养新方向,通过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等渠道,培养适应多元产业变革的复合型技能人才。借助高等教育的理论研究深度和高端人才资源反哺职业教育,为职业院校学生提供深造机会,同时做好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的有机衔接,让技能人才培养契合产业创新发展节奏。
汇聚多元主体合力,激发高技能人才发展动能。充分发挥企业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主体作用,通过出台税收抵免、财政补贴等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依托代表性领军企业,开发推广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数智化技能培训及前沿课程,实现产才协同发展与深度融合。同时,打造多元化、长效化的评价制度体系,打破传统评价标准束缚,充分考量人才实际技能水平、创新能力及社会贡献。鼓励企业自主开展高技能人才评价,依据人才工作特性和成长轨迹合理设定评价周期,保障评价科学性与系统性。加速推进“新八级工”等级制度体系建设,打破高技能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评审界限,围绕紧缺、特殊及新兴岗位设立灵活评价标准,充分激发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创新创造活力。
构建多维发展空间,提升高技能人才竞争优势。充分发挥北京、上海和粤港澳等核心城市的“头雁”作用,构建区域产才协同发展、合作共享的人才发展格局,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在区域内高效融合。以一体化的思路加强区域内高技能人才联合培养与引进,完善跨区域认定机制,强化区域高技能人才集聚力和配置力,助力各区域产业链协同升级。探索打造具有区域特色和面向全国开放的“高技能人才公共培训平台”,通过整合优质教育资源,提升高技能人才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例如,长三角数字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依托一些头部企业,面向长三角数字经济产业,提供数字技能人才培训、产教融合、技能转换等服务。同时,积极接轨国际舞台,推进国际职业资格与国内职称评价的衔接,探索扩大衔接和认定范围,建立健全国际化评价体系。搭建国际人才交流中心,为我国产业融入全球产业链高端环节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在这个科技与产业深度交融的时代,高技能人才已经成为驱动产业升级、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我们应以实际行动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深化产教融合,强化技能培训,拓宽成长通道,全力培厚高技能人才成长的沃土,营造尊技重能的良好氛围,助力更多人才以匠心筑梦、以技能报国。
(作者系复旦大学全球科创人才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