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现代化的重要载体,让城市更加安全宜居是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安全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更加复杂多变,建设韧性城市成为必然选择。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城市安全韧性提升行动”。2024年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提出,“到2030年,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推动建成一批高水平韧性城市,城市安全韧性持续提升”。
新型城市基础设施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同城市建设治理融合创新的产物,在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和运行效率、增强城市安全韧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促进城市运行更安全、更有序、更智慧、更高效,同时也为催生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增强城市竞争力提供有力支撑。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涵盖多个领域,涉及多个方面。各地区各部门要把党的领导贯彻到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工作各方面全过程,加强政府引导,完善体制机制,聚焦科技创新,动员社会参与,系统谋划、统筹推进,夯实韧性城市建设的根基。
加强政府引导,推动政策落实。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关乎城市整体长远发展,系统性强、涉及面广、技术高度数字化,需要政府引导和统筹推进,地区和部门协同配合。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健全统一的制度规则,优化布局、结构、功能和发展模式,规范区域、部门、行业协同和建设应用,实行城市规划、建设、治理全链条协同。深化应用融合。建立新型基础设施融合利用机制,推动不同行业和领域的信息基础设施高效安全连接,促进各类基础设施集约共建、优化布局、开放共享,有效提高建设效率和应用效能,最大限度节约社会投资,防止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健全标准体系。加快构建新型基础设施标准体系和评价体系,明确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规范,有效引导投资和规范建设以及应用行为,促使城市更新数字化提升有“标”可依。同时,为参与国际同类标准制定、争取领域话语权奠定基础。促进协调发展。通过深化应用融合,拓展应用场景,推动应用范围广、赋能能力强、带动效应好的信息基础设施更好发挥融合作用,促进整体协调发展。强化安全保障。建立健全风险防控机制,加强全域全程风险管理,确保重要数据资源安全,有效防控个人信息泄露风险,切实保护个人隐私,为韧性城市建设提供保障。
完善体制机制,优化发展环境。推进韧性城市建设,必须创新完善相关体制机制。创新完善数据管理体制。打破数据壁垒和技术壁垒,统筹规划建设城市信息模型平台,集中布设数字化系统,推动数据资源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共享利用,解决信息平台重复投资和多头建设问题,提高大数据动态管理水平和共享利用水平。创新完善投融资体制。拓宽投融资渠道,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同时加强政府引领性投资,吸引社会多方面投资,推动形成市场化、可持续的投入机制和运营机制。创新管理运行机制。创新管理手段、模式和理念,探索建立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运作机制和商业模式,把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贯穿城市规划、建设、治理各环节,从单向管理转向双向互动、从线下转向线上线下融合、从单纯的政府监管向更加注重社会协同治理转变,全面提高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安全风险防控能力。
推进科技创新,提振发展活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有着数字技术高度密集、对空间创新和数字赋能高度依赖等特点。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必须突出科技创新和数字赋能,加大创新人才培养力度。聚焦技术深化应用,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深度融合研究。组织开展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基础理论、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加快突破城市级海量数据处理及存储、多源传感信息融合感知、建筑信息模型三维图形引擎、建筑机器人应用等一批关键技术。科技创新的关键在人才,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要靠数据驱动和人才驱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骨干企业等是创新的重要依托,应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功能,加快数智人才培养的战略布局,建立健全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着力培养具有新一代信息技术、工程建设、城市管理、城市安全等多学科知识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完善人才流动、使用、激励机制,加快人才的培养和聚集,为科技创新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强化社会参与,汇聚多方力量。打造韧性城市,需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完善市场化机制,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企业是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重要力量之一,应引导企业深度参与新型城市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发挥国有企业引领示范作用,利用国有企业在创新链、产业链和供应链等方面的优势,引导国有企业积极参与投资、建造和运营。全力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建设,积极为民营企业营造更为公开公平的市场准入环境,引导民营企业直接融入创新链、产业链和供应链的投资活动,参与有关应用场景和创新空间的投资、合作与经营。尊重城市发展规律,注重发挥专家学者的作用,为数字化转型提供有效的智力支持和决策参考。顺应人民群众期待,健全支持政策,引导市民参与建设活动,使广大市民成为参与者和受益者。总之,让不同主体各展所长,形成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强大合力。
(作者:李朝,系山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山东建筑大学黄河文化和遗产保护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