否定近代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是历史虚无主义错误思潮的要害之一。这种思潮宣称近代中国走向社会主义是“历史的误会”或“历史的偶然”,妄图消解社会主义中国的历史必然性与历史合理性。究其实质,无非是要让社会主义中国改弦易辙,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对这种错误观点,无论历史还是现实,都给予了响亮的否定性回答。
帝国主义的侵略遏制中国发展
鸦片战争之前,中国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经济基础,是一个独立、统一的封建国家。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清政府的腐败统治、昏聩无能;另一方面是列强的野蛮侵略、疯狂掠夺。现今的发达国家,几乎都曾在近代加入过侵略、掠夺中国的罪恶行列。帝国主义势力逼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从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操控中国,以求得最大的经济利益。据统计,从1842年英国强迫中国签订《南京条约》起,到1919年,列强共迫使中国签订近1000个不平等条约,导致中国山河破碎、民不聊生,到了亡国灭种的边缘。在这些不平等条约中,仅《马关条约》就要赔偿日本白银2亿两,后又加上赎辽费3000万两,而当时清政府全年的财政收入仅为8000余万两。《辛丑条约》中,清政府向列强的赔款更是达到惊人的4.5亿两白银,加上年息,本息共计9亿8200多万两白银。清政府向列强赔偿的不是“款”,而是全体中国人民的血汗。1899年3月1日,美驻华公使康格向美国国务院报告说:“除了直隶一省而外,事实上没有其他地方剩下来给美国了。”他转而强调,“但是,这一省加上可供整个华北出口的天津,将来必然成为东方具有永久商业价值的占领地之一”。谭嗣同《有感》诗云:“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真实而痛切地描述了近代中国的历史惨状。
面对列强的坚船利炮,当时的中国人不断试图学习西方,并走过了一条从学习器物到学习制度、伦理的历程,但这种“学习”没有获得成功。毛泽东同志指出,“帝国主义的侵略打破了中国人学西方的迷梦。很奇怪,为什么先生老是侵略学生呢?中国人向西方学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总是不能实现”。这表明,列强不允许中国强大起来,它们的目的只是让中国成为商品的倾销地、资源的供应场和资本的造血池。列强牢牢遏制住中国的发展,使中国只能作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地和附庸而存在。直到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人民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人民才在重重黑暗之中,发现了另一种选择——社会主义道路。
近代中国的
多次奋斗最终都归于失败
一个伟大的民族,常怀不屈的壮志。面对近代中国割地赔款、瓜分豆剖的悲惨局面,伟大的中国人民没有沉默和沉沦。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几代中国人迭经奋斗,苦苦探求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强盛。毛泽东同志指出,“自从一八四〇年鸦片战争失败那时起,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洪秀全、康有为、严复和孙中山,代表了在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然而,这些奋斗并未解决近代中国面临的历史任务,最终都归于失败。
代表农民阶级利益的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以及在中国的殖民势力。它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农民阶级反对封建剥削、追求平等平均的利益要求,代表了这一革命运动的最高成就。然而,这些要求实质上是使生产力停滞在分散的小农经济基础上,不但不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反而是在开历史的倒车。天京的陷落,成为农民阶级独立领导革命运动的挽歌。戊戌变法反映了中国早期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诉求,但这一新生阶级,力量过于弱小,严重脱离群众而只将希望寄托在皇帝一人的支持之上。在保守派利益集团的反扑下,变法百日而亡。代表中国资产阶级利益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结束了延续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但辛亥革命没有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的最终失败,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归结起来不外乎两条:一是没有先进思想的指导,二是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能够满足这些要求者,只有诞生于民族危难之际的中国共产党。
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充分证明: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1840年以来特别是甲午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对其他救国途径的尝试全部碰壁之后作出的历史性选择,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这一重要论述是对中国近代历史的高度概括。它深刻表明,近代中国走向社会主义,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中国共产党的成功以及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成功,既不是偶然的,也不是由于某种幸运,而是有其内在的历史必然性。这种必然性突出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并根据时代和实践的发展不断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伟大的认识工具”,最善于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抓住问题的本质,最善于从错综复杂的关系中理清关键点,最善于从聚讼纷纭的思潮中获得科学的真知。正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光辉的胜利。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引下,当代中国正以乘长风破万里浪的雄姿行进在复兴之路上。二是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矢志不渝地履行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如何看待人民在世界历史上的作用,是区分马克思主义政党与其他一切党派的分水岭。马克思主义始终坚持群众史观,将人民作为创造世界历史的真正动力。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同人民风雨同舟、血脉相通、生死与共。“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赢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支持,党就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就能够无往而不胜。”换言之,没有广大人民的拥戴和支持,任何党派都将一事无成。“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这正是近代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所在、历史真理所在、历史道义所在。
历史的行程有其内在机理,深藏智慧,充满启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了解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对理解中国人民今天的理想和前进道路很重要。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国情,决定了中国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今天,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回顾与审视,再次证明:社会主义在中国绝不是什么“历史的误会”或“历史的偶然”,而是中国近代历史道路的必然选择。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