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通知公告
项目动态
管理文件
文件下载
社科成果
社科动态
人才巡展
高校社科
图片新闻
相关链接
搭建中国学术走向世界的重要桥梁
发布时间:2025-04-10 10:58:00

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不同文明之间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发挥作用。我们要积极推动中国学术走向世界,围绕“中国之问”“世界之问”,搭建中外学术文化交流的桥梁,为引领世界学术潮流注入新的动力。

以学术方式讲好中国故事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深刻指出了中国学术走向世界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促使世界读懂中国、读懂中国人民、读懂中国共产党、读懂中华民族”。

讲好中国故事,是中国学术走向世界的重要方式。搭建中国学术走向世界的重要桥梁,重点在于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中国梦的故事、中国人的故事、中华优秀文化的故事、中国和平发展的故事,尤其是要把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精神、中国力量讲清楚、说明白。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义不容辞、责无旁贷。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中国道路”“中国经验”“中国方案”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但是,在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上,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的声音还比较小,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国际上仍然有一部分人,由于不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悠久历史、当代实践、基本国情,而对中国的发展产生误解和偏见。积极推动中国学术走向世界,有助于回应国际社会的关切,消除误解与偏见,并对恶意丑化和歪曲中国的论调进行有力回击,从而不断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知和理解。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我国学术国际传播能力显著提升。大批中国学者走出国门,与国际学术界展开平等对话交流,越来越多高水平研究成果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青睐。当前,我们要继续完善中国话语体系框架,健全中国叙事体系逻辑,以学术方式讲好中国故事,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加强中国学术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为此,我们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更好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只有不断加强中国学术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有效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才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

主动设置议题,是抢占学术前沿阵地的关键抓手。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近年来,中国理论学术界围绕“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新质生产力”等重要议题发表了不少高质量论文,不仅为解决中国自身发展问题贡献了智慧力量,更为解决全球共同关切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事实证明,能否在国际上主动设置学术议题、提出哪些学术议题,不仅体现出一个国家在某一研究领域的学术水平,也体现出一个国家的学术话语权。要加强中国学术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就应该聚焦国际社会共同关心的问题,优化国际学术议题设置,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不断促进中国学术国际传播。

除了加强议题设置,还要注重传播方式的创新,着力破解“说了传不开”的困局,全面提升中国学术国际传播质效。在人工智能等新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下,学术传播方式正经历革命性变革,全球学术交流正走向更加开放和多元的新局面。然而,我国仍然面临学术国际传播能力总体不足,学术外宣手段有限、渠道单一,传播时效滞后等一系列问题。我们要积极顺应媒体融合发展趋势,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学术媒体,不断推动优质学术内容的生产传播,切实提高对外文化交流水平,努力占领信息时代学术传播制高点。

坚持以我为主、胸怀天下

加快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是中国学术走向世界的前提和基础。“只有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化主体性的重要论述,是我们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

坚持以我为主、胸怀天下,既是中国学术的基本立场,也是中国学人的鲜明品格。坚持以我为主,就是要坚定中国立场、立足中国实际,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通过主动宣介中国理论、中国思想,塑造中国学术的总体形象、传播中国学术的响亮声音。一方面,要始终坚持党对中国学术外宣工作的领导。做好新时代学术外宣工作,必须守住对外宣传的政治底线和独立自主性,确保中国学术研究沿着正确的方向行稳致远。另一方面,要坚持围绕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开展学术外宣工作。必须聚焦党和国家战略需求,深入研究党和国家关注的重大问题,引领推动学者从想研究什么就研究什么,转向党和国家需要什么就研究什么,要真研究问题、研究真问题,不断提高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能力水平。

坚持胸怀天下,就是要聚焦世界百年变局,吸收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有益的文明成果,积极参与事关人类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讨论,彰显中国学术的全球关怀和国际视野。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大国,我们应该自觉把中国学术发展与世界学术发展联系起来,在谋求自身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当前,全球问题此起彼伏,“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仍然是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我们要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持续深化国际学术交流合作,深化不同文明间的互学互鉴,为解决人类难题、世界议题、全球课题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历史进程中,我国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天地广阔”,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时刻激励着我们一路前行。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坚定不移繁荣中国学术、发展中国理论、传播中国思想,让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国在世界学术之林巍然屹立,发出清晰而响亮的中国学术正声!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钟平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