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推动形成超大特大城市智慧高效治理新体系”等重要论述,这为超大城市治理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口会从农村转移到城镇,从小城市转移到超大特大城市,而一部分特大城市也逐渐发展成为超大城市,这使得超大城市成为民众生产、生活和交往的重要场景。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最新统计,全国共有22座城区常住人口超500万的超大特大城市,其中,城区常住人口在1000万以上的是超大城市,共有10座,分别是上海、北京、深圳、重庆、广州、成都、天津、东莞、武汉和杭州。超大城市承载着更多的人口,GDP总量占全国GDP比重超过20%,人均GDP普遍超过10万元。超大城市率先实现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而推动形成超大城市智慧高效治理新体系则是实现现代化的基础和关键。
让人民生活幸福和实现高质量发展是超大城市建构智慧高效治理新体系的价值目标。推动形成超大城市智慧高效治理新体系需要价值目标牵引,要紧紧围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治理改革和创新,并将超大城市高质量发展作为重要衡量标准。这就要求人民要通过各种途径参与到超大城市治理中,真正建构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的超大城市治理共同体。与此同时,还需要将民生实事和公共服务作为重要的治理任务,关注就业、医疗、养老、住房、文化等治理议题,切实解决民众的急难愁盼。实现高质量发展则意味着超大城市智慧高效治理新体系需要与经济系统进行有效对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为超大城市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体制机制基础,真正实现智慧高效治理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有机融合。事实上,离开了高质量发展,智慧高效治理新体系就会成为无本之木;同样,离开了智慧高效治理新体系,高质量发展也不可能持续。超大城市高质量发展和智慧高效治理新体系两者是“鸟之两翼、车之两轮”,相互协同配合才能实现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
引入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和进行体制机制改革是基础关键。推动形成超大城市智慧高效治理新体系需要率先进行自我革命,真正围绕智慧和高效两个方面下功夫,进行系统变革,以新体系替代旧体系,提升超大城市治理体系的整体效能。“智慧”最开始是人类独有的特征,它强调人类通过经验和学习能够应对环境的挑战,尽量少犯错误,更好地处理自身面临的问题,实现预期目标。随后,“智慧”逐步向组织、机构、城市、国家、机器扩展,实现从个体向集体的跨越。智慧与机器的结合则是人工智能的兴起,它强调机器具备人类同样的智慧,通过推理、学习、思考和决策,像人一样聪明。智慧城市是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城市治理中,实现城市治理系统的智能化和智慧化转型。推动形成超大城市智慧高效治理新体系需要引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实现超大城市治理中的人、组织、人工智能协同,通过人工智能的数据分析、流程再造、辅助决策、替代决策等方式,让超大城市治理运行更具有智慧。“高效”则需要对超大城市治理体制机制进行改革,重新对超大城市的纵向、横向和跨区域治理体系进行变革,实现治理单元和治理问题的有机匹配,充分调动各类治理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各自承担责任的同时又能够通过协同来提升治理效能。超大城市的纵向和横向治理体系主要是针对超大城市内部治理结构展开,它需要调整超大城市不同层级、不同部门之间的治理关系,以更高效的治理体系应对治理问题,减少治理摩擦。超大城市的跨区域治理体系主要是针对超大城市外部治理结构展开,它需要贯彻国家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围绕着都市圈同城化体制机制改革展开。
促进政民互动、优化营商环境和提升政策质量是可行的行动路径。推动形成超大城市智慧高效治理新体系最终需要与环境进行良性互动,抓住民众、企业和治理与政策工具等重点,才能够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这意味着,超大城市智慧高效治理新体系是一个开放的体系,而不是封闭的体系,它需要结合环境,与市民、企业家、社会组织、国际组织、国际企业家等不同群体互动,通过收集信息,出台政策,来实现智慧高效治理。对于民众而言,智慧高效治理新体系需要实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真正实现民众诉求快速回应、高效办理、及时反馈和主动治理。对于企业而言,则需要优化营商环境,真正减少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对于政府而言,通过提升自身治理能力,出台更加精明的改革措施和政策体系,真正实现敏捷治理。简而言之,智慧高效治理新体系一定是一种交互、沟通和互动的体系,在交互、沟通和互动中实现智慧、高效地完成各项任务。交互性、开放性和互动性也意味着超大城市智慧高效治理新体系不可能一劳永逸,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在治理实践中不断维护、创新和迭代,本身是一个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过程。此外,超大城市智慧高效治理新体系具有非对称性,建构起这样的体系需要很长的时间和努力,而这个体系的溃败很可能在短时间内就发生。因此,推动形成超大城市智慧高效治理新体系既需要各方积极努力,又需要各方持续呵护,这样才能使得这一新体系更具有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