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第48届达沃斯冬季世界经济论坛已于1月26日闭幕。本届论坛有多个信息点值得关注:其一,论坛主题“在分化的世界中打造共同命运”,直接呼应2017年习近平主席在上届论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凸显了全球经济治理的中国理念和中国智慧;其二,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财经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刘鹤应邀出席论坛并致辞,向世界介绍了中共十九大制定的发展目标和未来几年中国经济的顶层设计,描绘了中国发展的世界机遇;其三,作为新晋世界第五大经济体的印度总理莫迪首次作为主宾出席论坛并发表开幕演讲,向世界传递“印度梦想”;其四,特朗普成为18年来再次参加论坛的美国总统,在论坛闭幕演讲中高调展示其上任后的执政成就,并呼吁投资美国。可以说,印、中、美三国“梦想”、“机遇”、“成就”成为串联本届论坛的主轴。笔者认为,在世界经济回暖上行的背景下,本届论坛有一定的风向标意义,莫迪和特朗普的演讲,虽表达了合作的愿望,更透露出竞争角力的色彩。因此,在关注刘鹤关于中国经济政策相关论述的同时,也应该更冷静地透视美、印等国的声音,尽快确立新一轮全球化中的新型战略决策。
本文的主要观点如下:(1)世界经济大势,不是全球化与逆全球化的博弈,而是新型全球化的塑造与主导博弈,呈现分化合作的新型竞合格局;(2)在新型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转型发展之路必将更多承受来自美印日欧等经济体的全方位竞争压力;(3)应对挑战、实现跨越的基本方略,须基于高质量内需潜能的激活、释放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具化、落地,切实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1达沃斯:新型竞合格局启幕
据世界经济论坛官网资料显示,第48届论坛共有70位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和38位主要国际机构的领导人出席,参会的全球领袖人数创下历次之最。
作为近年来全球经济增长最重要的推动力量,中国的声音无疑被本届论坛高度重视。一方面,论坛主题可视为对2017年习近平主席发表的“共担时代责任,共促全球发展”著名演讲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呼应和传承;另一方面,论坛主席特别邀请刘鹤专门介绍“中国的经济政策”,则进一步表明了国际社会对中共十九大之后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带来的全球动力效应的期待。刘鹤以“一个总要求”、“一条主线”、“三大攻坚战”向与会者介绍了中国未来几年的经济政策顶层设计,描绘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给全球企业带来的机会,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生的全球性正向外溢效应,以及中国在化解金融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等领域与全球的合作机会。
本届论坛,莫迪作为20年来首位出席的印度总理,且首次以主宾身份发表开幕主旨演讲,向世界描述了“印度梦”,倡导全球人民一同建造一个没有鸿沟,没有歧见,没有战争的世界。而在此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了预测数据,显示2017年印度或将超越英国,成为全球第五大经济体。莫迪在演讲中表明,印度政府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强调以法律法规废立吸引投资,将进一步推动政府机构改革。莫迪强调,民主、人口和活力是印度发展的三个重要元素。此外,莫迪还呼吁推动全球和区域性经济金融机构改革。
与印度总理首次应邀出席论坛有所不同,美国总统则是在时隔18年之后再次应邀参加论坛。特朗普率领“庞大”团队出席并发表了闭幕演讲,向世界展示其执政以来所取得的经济成就。在强调代表美国人民利益的同时,特朗普也希望在全球建设更好的友谊和伙伴关系。就业上升、财富增长、税负下降、投资增加,特朗普向世界高调公布其施政业绩。在演讲中,特朗普大力宣传美国优越的投资环境和机会,呼吁投资者加大投资力度,并认为此举将给世界人民带来繁荣。他还呼吁努力改革国际贸易体系,支持公平、互惠的自由贸易。此外,论坛开幕当天,日本牵头,澳大利亚、文莱、加拿大、智利、日本、马来西亚、墨西哥、新西兰、秘鲁、新加坡和越南等11国在东京达成共识,宣布跨太平洋伙伴关系新协定(CPTPP)达成全面共识,决定于3月8日在智利举行协定签署仪式。
美、中、印、日以及参加论坛的德、法、英、加等,代表了当今全球经济的主要力量。从积极面看,莫迪畅想“印度梦想”,特朗普展示“美国成就”,以及日澳等国宣传的“全面且先进协定”,都表达出各经济体求发展、求合作的意愿,特朗普甚至表达了对重返TPP的兴趣。作为全球经济的主要推动力量,上述各方的参与和表态,也正是论坛主题的真实写照——在分化的世界中打造共同命运,这有助于全球经济复苏并向前发展。正如刘鹤在致辞中所表达的,“世界经济回暖上行,主要经济体自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首次实现同步增长,国际贸易和投资走出低谷,世界经济有望进入新的增长周期”。但与此同,各方力量的分化合作,又必然带来彼此间新的博弈。笔者认为,这种博弈根本上不是全球化与逆全球化的博弈,而是“新旧”全球化的博弈,是新一轮全球化进程中权力秩序的博弈。论坛场内场外的各方声音,汇聚起来凸显了新一轮全球化的特征——基于多样化理念和多极化力量的新型竞合格局。
2中国面临的竞争形势:美印视角
本届论坛对中国而言有两大突出意义:其一是再次凸显了全球治理的中国智慧,命运共同体理念得到更广泛地认可和接受;其二则是让我们更清晰地认知全球大势——新型全球化的塑造与主导取代了此前全球化与逆全球化的博弈。如前所述,对于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应突破此前全球化与逆全球化的判断,尽快确立新型全球化的决策认知——新一轮全球化中的新型战略竞争。本次论坛特朗普和莫迪的发声,均刻意凸显其各自“优越的”投资环境,越发清晰地刻画出这种新的竞争态势。
先看美国视角。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以来,表面看其政策的变化愈发随性,但实际上则是将美国历来的“国家利益至上”变得更加务实,即在传统理念基础上加入特氏“公平、透明”的“美国优先”元素。简言之即是在确保其国家安全的前提下,更加务实地发展经济,更加务实地调整与他国(甚至传统盟友)的经贸关系。上任伊始,特朗普就充分利用美元国际货币的优势,大力发展“美国制造”,推动资本回流美国,在制造业和金融领域强化其国家优势。在美中经贸关系上,一方面,作为长期的主要甚至第一大贸易伙伴,应该承认美国经济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巨大支撑效应。与此同时,作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美国经济活力对全球而言也有正向外溢效应,有助于改善全球经济环境。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长,美国对中国的战略挤压也在增强。与近几任美国总统欲说还休的风格不同,特朗普政府透过国安报告明确将中国列为重要(甚至首位)战略对手,其本人或通过美国商务部等机构在多个场合明确对所谓的中美经贸不公平予以指责。一年来,美国以贸易不公为借口,一手施压中国开放市场,特别是开放金融和服务业市场,另一手则对中国企业、资本和商品进入美国市场设置重重障碍,包括更加频繁地动用国内相关法规制裁中资企业,更加严格地管控对华技术及设备出口,以及加大对所谓中国知识产权问题的审查等等。
再看印度视角。与中美经贸大规模、面对面的双边直接竞争关系不同,来自印度的竞争则呈现追赶、间接特征,中印经贸竞争更多是在全球和多边领域同为后发经济体的同质竞争。正如莫迪在本届论坛开幕演讲所展示的,作为当今世界另一个人口超过10亿的大国,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印度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其全球影响力也逐步提升。2000年以来,印度经济始终行进于增长轨道。特别是2014年莫迪出任总理后,大刀阔斧推行包括如废钞之类的“过激式”改革,尽管引发了诸多争议,但不可否认其对于改善印度国内投资环境起到了明显成效。据经合组织2017年报告显示,2014-2016年间,在莫迪主导的改革措施推动下,印度经济增幅在二十国集团中名列第一,年均增长7.5%。笔者以为,短期看,中印之间在争取国际投资、拓展国际市场等领域竞争将愈发激烈。以发展的眼光看,中印之间的经贸竞争则很可能是长期的、全方位的。
此外,我们还应该看到亚太区域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以及欧盟地区各经济体合作的新趋势,也在不断形成新的竞争力量。因此,中美、中印之间的经贸竞争,其实是当前中国面临的全球竞争态势之缩影。可以预见,伴随着新一轮全球化和全球经济复苏,世界各国特别是主要经济体之间在新型要素、资源和金融等领域的竞争将愈发激烈。对此,中国必须从新一轮全球经济竞争的高度予以统筹谋划。
3对挑战:逻辑判断和战略决策
相较于竞争对手,比如美国基于美元国际地位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操控空间,比如印度低廉的劳动力和土地成本,这些领域对当前的中国而言确实不占优势。事实上,我们还面临着潜在的金融风险、地方政府及企业债务风险,竞争形势极为严峻。但与此同时,对于中国的发展,我们也应该秉持更加积极的逻辑判断。
第一,合作仍然是全球经济发展的主流,是大势所趋。尽管原有的全球经济格局正在逐渐分化,但分化的同时,新的经济组合也在不断涌现。以美国为例,特朗普当选以来在不断打破原有的合作格局,也在谋求新的更能体现所谓美国利益的合作。在印太、亚欧乃至全球,新的区域性经济合作和制度安排正在不断探索之中,合作是被更广为接受的全球共识。
第二,中国更好的发展和发展更好的中国,有助于全球经济更好地发展,这也是大势所趋。正如刘鹤在本届论坛致词中强调的,“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中国经济实力有了一定的变化,但仍然还是发展中国家,我们将在努力办好自己的事情的前提下,与国际社会一道,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坚定维护多边主义,支持多边贸易体制,推动共同发展和进步。”
过去40年的实践表明,高水平合作的基础是实力,引领全球发展的基础也是实力。实力源自发展,发展则源自改革开放,“过去40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靠的是改革开放,未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仍然要靠改革开放。”基于前述逻辑和转型发展目标,当前应对挑战的战略决策要点在于:激活自身优势,把握合作大势,务实推进改革开放。
其一,激活、释放改革开放40年累积的市场发展潜能,是应对外部挑战和推动自身发展的基石,是源动力。改革开放40年,一方面从物质层面为高质量发展创造了客观条件,另一方面则是从思想层面上为高质量发展创造了强大意愿。目前,我们已经拥有了全球规模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也出现了比肩发达国家的部分发达地区,这些群体和地区正从生产力和消费力两个维度引领中国经济转型发展。展望从现在起到本世纪中叶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伟大征程和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推动发展的根本动力就是人民群众追求高质量生活内生的、强烈的愿望。动力动能在民间、在市场,而激活动力、释放动能的钥匙则在政府,核心逻辑就是从消费和生产两个维度为市场主体松绑、减负。笔者认为,主要是两把钥匙:一是呼应百姓基本民生的教育、医疗、养老、住房改革;一是呼应企业和企业家(特别是民企和民营企业家)的行政管理、行政服务和营商环境改革。
其二,从制度供给和项目实施两个维度,依托多边机制和“一带一路”平台,使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做实、落地、见效。我们看到,从此前的20国集团首脑峰会,到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会议,再到联合国会议,及至本届论坛主题(包括莫迪的开幕演讲),国际社会对习近平主席和中方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给予了高度肯定,同时也给予了积极回应。这是人类历史发展十字路口具有战略抉择意义的中国智慧和中国贡献。中国要走向全球治理的中心,要应对新的挑战并引领全球经济发展,就必须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进一步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笔者认为,主要有两个努力方向:一是要结合我国经济转型发展实际,总结战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双边、多边合作制度供给的经验教训,积极借鉴当前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的制度设计,在全球和区域经济合作制度供给领域提供高质量的公共产品;二是要更高效地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在加大全球舆论引导的同时,积极推进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沟通,通过科学地综合评估,做出重点规划并予以扎实推进,确保项目的成功率和样板示范性。
总之,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竞争态势,我们应保持足够的战略定力,也应该准确认知外部压力。做强自己,奉献全球,是我们的基本决策逻辑。
主要参考文献:
1、罗伯特·吉尔平著,《全球政治经济学——解读国际经济秩序》,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
2、刘志彪著,《经济全球化与中国产业发展》,译林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