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通知公告
项目动态
管理文件
文件下载
社科成果
社科动态
人才巡展
高校社科
图片新闻
相关链接
中国服务业发展战略亟需转变
发布时间:2018-03-26 09:34:00

  过去40年来,中国通过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中,服务业从改革开放之初的最末产业一跃成为第一大产业,逐渐成长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这似乎也符合发达国家经济服务化的发展趋势,但其背后的“中国故事”是怎样的?服务业未来的发展道路又在哪里?

  1 、改革开放以来服务业发展的历史轨迹

  改革开放40年来,服务业从改革开放之初的最末产业一跃成为第一大产业,逐渐成长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具体表现为:

  (1)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978年的24.6%增加到了2015年的50.2%,这是继2013年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占比之后,再次跨越50%大关,2017年这一比重继续升至51.6%;

  (2)服务业劳动生产率从1978年的0.1851亿元/万人稳步提升至2016年的11.3819亿元/万人,年均增长率达到11.4%;

  (3)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从1982年的45亿美元增加到2016年的6575亿美元,而且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金额逐年上升,正在成为吸引外资的新热点。

  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要归功于中国服务业的改革开放,尤其是依托于出口导向战略下的国际代工模式,对国内本地化的服务业企业产生了正向的技术溢出效应。

  一方面,外商企业的高技术效率会对本土企业产生示范效应,其带来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被本土企业直接进行复制或模仿,包括企业的研发能力、品牌运作能力、产业链的管理能力等。如美国沃尔玛公司在墨西哥子公司发展冷链(Cold chain)技术,引发墨西哥本土零售商也先后发展这个技术。

  另一方面,外商企业在高度专业化分工机制的作用下,通过服务外包方式向东道国进行服务产业转移,从而刺激本土服务业企业大量地从制造企业中专业化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产业部门。

  但是,在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下,所引入的外商企业基本上是纵向一体化的跨国公司,其所需的配套服务主要由外商提供,这就对本地化的服务业企业造成了负向的市场挤出效应。这也是导致中国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仍远不及发达国家的关键原因。

  譬如,从服务业吸纳就业的情况看,2016年中国服务业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比重只有43.5%,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统计,2016年属于发达国家的美国和日本,其服务业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分别高达81.3%和69.6%;属于中等收入国家的巴西和保加利亚,其服务业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也分别达到了63.3%和63.6%。

  2 、新时期服务业发展战略转变的内涵

  当前,中国正处于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向后工业阶段过渡的新时期,内在地要求服务业必须由数量型发展向质量型发展转变。然而,过去的出口导向型战略已经不能适应这一要求。转向内需主导型战略,依靠国内市场主体的有效需求为主导,虹吸国内外优质生产要素为我所用,以促进产业创新和发展,才是新时期中国服务业实现质量型发展的关键。

  从服务业发展的供给推动来看,不同于出口导向型战略下跨国公司对中国服务业发育土壤的抽离,在内需主导型战略下,服务业的发展不会受到这种市场挤出的影响。其中缘由在于,内需主导型战略是以国内市场主体的需求为导向,在内需驱动的国内经济大循环中促进差异化的垄断竞争,实现价值链“链主”的培育。对于异质性较强的服务业而言,这种内需驱动作用更为显著。这是由于在整条价值链条中,研发设计、品牌营销环节均代表了“微笑曲线”高附加值的两端,两者都属于服务业范畴,而且这些环节尤其强调差异化竞争。因此,内需导向将刺激国内本土的服务业企业向这些高附加值的价值链环节集聚。而且,在大国经济中,这些本土服务业企业可以凭借规模效应,有效地降低向价值链高端环节集聚的成本。

  从服务业发展的需求拉动来看,出口导向战略下的国际代工模式虽然促进了制造的全球化,但无法为服务业全球化提供动力,从而导致中国服务业发展具有典型的本地化特征。与此相反,如果转向内需主导型发展战略,则有利于利用我国庞大制造业的“市场需求”优势,在发展先进制造、智能制造的基础上,通过产业间的互动协调效应,拉动中国服务业的质量型发展。

  3 、服务业转向内需主导型发展战略的几点建议

  服务业转向内需主导型发展战略的关键,是作为大国经济的内需潜能被有效激活。为此,本文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第一,加快推进国内统一市场建设,切实构建扩大内需的长效机制。在宏观上,政府应积极完善有利于市场统一的法律法规、产业政策等,打破地方保护主义,促进地区间互联互通;在微观上,政府应该大力拆除中小服务业企业进入的“旋转门”、“玻璃门”等,鼓励企业间组建大规模联合组织,积极整合农村市场初级产品与城镇市场高附加值产品的产业链。

  第二,注重发挥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产业互动作用,在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的过程中,建设现代化的服务业经济体系。世界各国的发展事实表明,在工业化中后期向后工业化时期过渡的阶段,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产业互动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忽视这种产业互动,一味地强调发展服务业必然导致“产业空心化”。因此,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实际上是为服务业的质量型发展奠定坚实的产业支撑。

  第三,积极抓住“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历史机遇,构建内需主导型全球价值链,促进服务业实现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一方面,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建设互利合作平台,在运输服务、旅游服务、通信服务、金融服务等开展全方位的国际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另一方面,“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差异化的工业化阶段形成了典型的产业梯度,有利于构建内需主导型全球价值链,促进中国服务业企业“走出去”。

来源:长江产经智库   作者:凌永辉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