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8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武汉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中强调,新形势下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关键是要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加强改革创新、战略统筹、规划引导,以长江经济带发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长江经济带不搞大开发,还要不要开发?如果要开发,在此前提下怎么开发?以什么办法达到这个高质量发展要求?对此,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刘志彪教授组织群内专家、学者们,针对“如何理解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这一专题展开讨论,各位专家、学者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并提出了若干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
1、深入理解“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刘志彪(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不是不要开发,而是要在设定前提下开发。这个总前提是要能把开发造成的污染,控制在长江能够实现自洁功能的范围内,保护好我们的母亲河,让世世代代受益,实现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邵 军(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特约研究员):长江作为自然资源,目前已处于开发过度的状态,而长江经济带整体上工业化城市化水平已较高,有条件反哺长江,修复生态。
不搞大开发,主要是针对长江资源本身,包括河流和岸线。全流域经济,完全可以统筹利用各种要素,实现高质量发展。
王思彤(江苏省统计局):不是不要开发,而是不要大开发,不要不计后果、不惜代价、不算总账的大开发。对长江经济带而言,共抓大保护,就是长江沿线齐心协力共同保护好长江这个母亲河,把不向长江排污、不加剧长江的污染作为开发的底线,并尽可能地为提高江水质量作出贡献。
何 雨(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不搞“大开发”,就是不要在长江经济带再上大钢铁大化工大冶炼项目;代之以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主要是面向未来的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产业。“不搞大开发”,但“要搞大项目”,特别是战略性新兴大项目,依然是长江经济带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项。
汪德华(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院):不搞大开发,不是不要发展,而是要树立生态优先的理念。
张建华(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开发不是竭泽而渔式的,能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来开发即可。或者对开发给予立法,清晰界定开发的边界和程度。
周 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不要大开发”是指不是“大”开发带来长江流域的不良后果,而是“小”开发保护长江经济带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多样性发展。
张启祥(南京市信息中心):不搞大开发还应有对已开发且不符生态的项目进行拆迁之意。建议我国可引入碳交易机制,对长江流域生态良好的区域进行补偿,力争惠及百姓。这也是即将进行流域3公里拆迁的基本原则。
宋文阁(大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者):长江从头到尾的区域经济,随着中国改革开放40年,可以理解一定程度上开发过度,不易再搞大的开发,但仍需要优化调整,局部的和区域的开发和调整,仍然需要。
包 卿(江阴发改委):大江大河、沿海地域以及生态敏感地域本身不宜“大开发”,这些地域是生态敏感区,是维系子孙后代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资源区。但不是不要开发、不要发展,而是要走高质量发展的道路,走创新驱动,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陈岸立(山东农发行):(1)立足于当前的国情,特别是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背景下理解大保护。(2)以发展为保护的目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就是发展。
朱建平(建行江苏省分行):跳出“靠江吃江”模式,向“靠江护江”发展转型,打破沿江不同区域行政藩篱束缚,用建设生态长江“激活”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实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崔卫东(蓝鲸咨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要倡导自然生态与产业生态协同发展,处理好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关系。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不能把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割裂开来,更不能对立起来。既不能对自然生态搞破坏性开发,也不能对产业生态搞破坏性关闭。
刘晓昶:长江经济带“不搞大开发”,不是不开发,恰恰是指要进行高质量开发,在立足保护环境、保护生态、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各类资源,发展高知低耗型产业,摒弃传统高污染高耗能产业,进行传统产业升级,提升该区域产业人才、知识、专利密集度,打造新型产业生态链。
郑登元(南京审计大学):经济还是要的,开发还是要的,但不是不惜代价,要以生态绿色,经济绿色为前提,优先考量。除了生态的考量,提升高质量的生活环境,还要注意区域的平衡发展。不惜代价、不算总账的大开发已经成了过去。
2、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
刘志彪(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最重要的是,我们不要把长江经济带看成是一个运输带、用水带、资源消耗带,看成长江开发就是运输功能的开发。这样从成本的角度考虑必然要大力密集布置重化工业。而应根据长江经济带城市群落密布、人口众多的事实,把其看成是一个宜于人居的经济聚集带,即把长江流域人口、市场、产业、城市集中的优势,变成宜于实现战新产业、高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黄金经济带。
马野青(南京大学国贸系):(1)加强区域协调,做好功能区的划分。重点考虑省内按照各地优势及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划分,实行特色发展、差异化发展;(2)实行一定区域发展整体规划,制造业集中、进区,严格限制各类工业区及开发区的新增、扩大,盘活、提升现有开发区的功能;(3)树立环保自觉意识,实行严格的环境保护责任制度,工业污染集中处置、达标排放;严格限制长江中上游地区化工等重污染产业的新建、扩张,加强下游与中上游地区的结对发展,建立基于内在经济联系的利益共同体;(4)实行创新驱动,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发展现代绿色高效农业、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减少对环境资源的消耗。
孙国民(南京大学博士后):(1)统筹全流域做一个多规合一的主体功能区规划,进一步划定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生态经济区和禁止开发区四类发展空间;(2)在产业发展上统筹制定一个负面清单,消除产业污染源;(3)明确长江经济带的岸线规划和堤防规划,突出长江两岸的防洪防灾的安全底线要求;(4)统筹做好长江经济带的水域规划,提高沿线污水排放标准,做到全流域统筹保护,并建立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杨建中(加凯集团):(1)根据各区域的生态特色合理统筹规划,进行行业迭代发展,不搞重叠重复开发;(2)根据水资源的特点,上游的严禁各种重工业(含生物,化工)开发,中下游关停重化工业,离长江岸10公里内禁止开发化工产业,保护水资源。
赖红波(上海理工大学):尽力避免长江经济带由于发展不平衡引起或增加的产业发展过程中的耦合成本,如产业结构、生态和制度等三个层次上的耦合成本。
孙 军(淮海工学院):共抓大保护,除了各地政府严格环境保护、合作治理外,要进行长江带顶层制度设计,发挥媒体监督的力量和市场化定价机制,对排污实施严格的市场化倒逼;不搞大开发,就是要实施创新、绿色、协调发展,其中的关键是市场化机制的完善和实施,放权让利,充分发挥企业家精神和城市群落的力量。
张建华(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长江流域横贯东西,自然资源禀赋多种多样,各地应当依据禀赋特征开发相应的产业。沿江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差异巨大,在发展仍是以行政区为中心竞争和集聚资源的阶段,协调发展的难度同样极大。
周 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以生态环境建设为主,沿江建设生态旅游、文化体育、渔业为主宜居城市群,串联发展,打破区域隔阂。
唐德淼(无锡市环研中心):(1)区域城市要统筹规划,根据自然禀赋,差异化发展,实现大区域内异质同构发展,打造开放的长江经济带发展生态链;(2)长江经济带区域城市的生态保护的制度供给和执行力度要基本一致,导致生态治理跨区域执行难问题,可以成立长江经济带生态综合保护协调监督“管理局”;(3)长江经济带区域城市开发,应该摒弃粗放式的开发模式,实现集约开发,制定产业发展规划,高标准严格控制开发时污染源的总量增加;(4)科学变革长江经济带农业生产方式,发展规模化生产的现代农业,减少小农业对生态长期的不良影响;(5)长江或支流沿线发展要划定红线,严控过度开发。
王修志(广西师范大学):各方应扩大对内开放,以沪、浙、苏等技术实力、经济实力最强的地区为引领,构建基于区域技术创新、区域市场和区域资源的区域价值链(进而向域外和国外开放扩展),从而创新并深化区域分工合作,推动高质量转型发展。
宋文阁(大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者):从国资国企角度,实现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与举措,首先是认真落实四个发展理念,实现全长江经济带的协调协同。其次是发挥国有资本的带动力、影响力,在港口码头在国有资本配置上可以实现优化调整。最后实行严格的环境保护,发挥环境保护税的调节作用!
包 卿(江阴发改委):(1)要推动互联网的开放,以虚的开放,推动实实在在的经济开放与创新、转型与升级。推动长江经济带的龙头上海加快改革试点、加快开放创新。(2)进一步推动资源的流动性,继续放开人口流动的管制。(3)基础设施建设上,建议进一步放开民营经济体的进入,提高运营管理的公开度。
刘根荣(厦门大学经济研究所):(1)优化现有的长江流域产业布局,淘汰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落后产业,将其打造成为中国高端现代制造业经济带。(2)落实全流域综合治理的大保护措施,实现区域间的经济合作与环保合作。(3)实行严格的环保目标管理,鼓励传统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以减少排放与污染;鼓励重化工企业之间的兼并重组,优化产业链及其空间布局,实现集中化环境治理。
陈岸立(山东农发行):(1)大保护就是大发展,全面实施沿江生态环境保护和提升工程,实现在保护中发展,落实新旧动能转换。(2)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通过政策性银行的投入,为生态保护提供低成本,长期性信贷支持,中央和地方共同实施贴息补助。(3)以“产业+地产”的形式,打造特色园区或特色小镇,构建长江经济发展珍珠链,集中实施污染防治,促进经济发展,开源与节流并举。
朱建平(建行江苏省分行):(1)遵循长江经济带自然规律,不容许他人破坏,做到人与长江和谐相处、共同发展;(2)因地制宜,根据长江经济带的地域特色发展长江;(3)以当地生态环境为基础,结合当地特色与文化,发展更丰富更全面的环境。(4)妥善处理好产业发展和工业园设置问题,依托产业促进城镇化,同时有效控制生态污染。
王建青(河北省联宇集团公司):(1)长江沿线的环境资源保护的方式方法上,要构建上中下游协调联动机制;力度上,要形成强大合力,实施高效能可持续的管理;程度上,要达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效果。(2)资源开发上,依据环保、生态、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一方面优化存量,坚定淘汰生态破坏力大的项目,持续实施的生态修复工程;另一方面,要严厉管控增量,以建设现代化长江航运体系为大动脉,形成生态型长江产业经济带体系。
宋凌炎(江苏精诚&精缦毛毯):长江经济带大保护、不再搞大开发,根本的方法不是封闭不搞生产,而是不搞破坏生态环境的大污染行业,制定目标与方案,整治与改造原有的污染企业,特别是重化工产业,引进国外先进治理环境技术,优化产业与产品,鼓励企业转型升级改造。
孙 东(南京市审计局):共抓大保护需要处理好几个协同:(1)产业规划、地方法规等相关政策的协同,避免在经济发达省份淘汰落后产能的企业,转移到沿江,特别是上游欠发达区域重新布局。(2)沿江各省市加强环境执法的协同,避免跨省市非法倾倒、运输案件的发生;发生相关案件后,要对污染源省市相关单位和领导进行追责。(3)相关职能部门的协同。无论是中央部委,还是地方职能部门,在环境执法中一度出现“九龙治水”问题,水利部门管不了岸上的环保违法,环保部门又下不了江河湖泊执法;因此,要加强生态环保、自然资源、水利、农业等职能部门之间工作协同,加强纪委巡视、环保督查、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等相关工作之间的协同,信息共享、成果充分利用,形成监督合力。(4)加快“多规合一”工作的推进,纠正现有的违反“多规合一”的存量问题,严控新发生增量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