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通知公告
项目动态
管理文件
文件下载
社科成果
社科动态
人才巡展
高校社科
图片新闻
相关链接
以人民为中心的大伦理观及其意义
发布时间:2018-06-11 14:26:00

  党的十九大报告蕴含着丰富的伦理道德意涵,贯穿其中的基本精神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大伦理观。报告开篇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中国共产党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永远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人民为中心的大伦理观,以最广大人民利益为最终目的和最高原则,它超越一切以个体、以一部分人的利益追求为目标的个体主义伦理观,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人民本色和胸怀天下的责任担当。以人民为中心的大伦理观既是深化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最新理论成果,也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供了根本的 实践指引。

  一、“以人民为中心”何以是“大”伦理观

  道德是一种以指导行为为目的、以形成人们正确的行为方式为内容的实践精神。目的性是人类活动的最基本特征,也是人类精神能够进入实践的主要依据。人们的一切实践和选择,都以某种善为目的,最高的目的就是最大的善。如果说实现个人的善是每个人所应该追求的合理目标,那么实现和保持全体人民的善则是更高、更 大的善,具有更大的价值应然性。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明确树立和坚持了“人民为大”、人民是价值的最高来源这一根本伦理原则。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需求本身就是最高的目的、最大的善,对这一最大善的坚守与践行,也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伟大的、至善的,它既是我们判断和选择一切次级目标和手段的终极依据,也是赋予一切目标和手段以意义的价值来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下最大的伦理共同体,事关十几亿人的共同幸福,而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至善追求,不断回应和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这本身也是对“人民为大”这一根本性 伦理原则的最大肯定和坚持。

  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最初是作为一种发展思想提出来的。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明确指出,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人民为中心作为一种发展思想,体现了新发展理念的实质与精髓。党的十九大则进一步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这已不局限于经济社会发展,而是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都应该以人民为中心,我们党和国家方方面面的工作都应该以人民为中心,而不是以其他为中心。为什么“以人民为中心”是个大伦理观呢?

  一是因为它坚持党的一切工作都要以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亦即人民至上、“人民为大”。对任何一个政党而言,其最大也即最根本的伦理观主要看其在自身利益与人民利益关系这一根本问题上持有何种立场,对这一问题的回答直接决定了它是一个什么性质的政党。《共产党宣言》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就明确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的立党宗旨,孜孜谋求中国人民的独立、自由和解放,谋求中国人民的幸福生活和全人类的繁荣美好,这是最高的、最进步的伦理观。党的十九大报告更是把满足人民 对美好生活的全面需要作为自己的根本价值哲学和奋斗目标,坚持人民才是参与和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主体和根本力量,强调实现中国梦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世界人民。这种心系人民、胸怀天下的伟大情怀和伦理原则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鲜明彰显了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人民为大”的至善伦理。

  二是因为这一伦理观从根本上决定着、主导着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各方面、各领域和全过程。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我国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比如说基本道德规范、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都是以人民为中心这一根本性伦理原则的一种展现、一种体现,都受以人民为中心这个大伦理观的制约和支配。同时,以人民为中心的伦理观还是分析评判一切旧的与新的道德理论与规范的基本依据与科学武器。我们要鉴别并抵制腐朽落后道德文化的侵蚀,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要继承和弘扬 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传统美德,取与舍主要看其是否有利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与价值观,是否有利于坚持与弘扬“人民为大”的伦理精神和“人民利益至上”的价值原则。

  二、以人民为中心的大伦理观的基本内涵

  “知行合一”问题是伦理学的基本问题之一,因为伦理学的最终目的不是知识而是行动。知善是为了行善,是为了使我们获得可以有助于实现善的知识、意志和德性,并最终做出善的行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大伦理观不只是个理论问题,更是个实践问题。树立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大伦理观,关键在于实践中的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全面提出了如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新要求和新方略,并将其切实体现和贯穿在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方方面面。

  (一)以人民美好生活为目的的经济-民生伦理

  “城邦的成长出于人类生活的发展,而其实际的存在却是为了良好的生活。”人们共同生活在一起组成社会和国家,不仅是为了生存,更是为了能够生活得好,这是衡量和判断社会发展进步与否的根本价值原则和道德要求。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人民之心为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住了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将其精准界定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主要体现为人们对物质文化生活、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多方面多层次的要求日益增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全面贯穿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伟大实践之中。要坚持经济社会发展的所有目标和最终归宿都是要为改善人民生活、满足人们多层次多方位的需求创造条件和促其实现,着重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要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 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要不断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生活水平,切实保护人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努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与健康中国战略,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有效保护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和谐,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以人民美好生活为目的的经济-民生伦理秉持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关注并解放人的价值追求,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求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幸福经济学”,更堪称为无与伦比的“人民伦理学”。

  (二)以人民当家作主为本质的政治-行政伦理

  “人的行为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进行的, 是自觉的、能动的活动,这种在自身中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活动,使人成为主体。”其中,社会活动功能则是人之为道德行为主体的本质属性,体现着人之为人的本质,最好地体现了人作为道德主体和实践主体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以及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我们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就是对人民这一最高主体地位的最大保障。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的意志和利益通过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来表达和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要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这是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高度价值自觉和理论自觉。坚持党的领导、 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的必然要求。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三者统一于我国社会主义 民主政治的伟大实践。为此,必须坚持和完善人 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充分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 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加强人权法治保障,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完善基层民主制度,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作用,加强协商民主制度建设,形成完整的制度程序和参与实践,保证人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有广泛持续深入参与的权利。

  (三)以扎根人民、服务人民为导向的文化- 文艺伦理

  与国家的政治、法律等更具有强制力的规范体系不同,文化往往更多表现为社会习俗、道德风尚、文艺作品、公共舆论等潜移默化的教化形式,并诉诸人们的情感认同和道德心理培养人的道德自制,由此自觉提升个人的文化修养和道德品格。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要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还要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不断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要推进诚信建设,强化社会责任 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平和文明素养,努力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习近平特别重视文艺的教化作用,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文艺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坚持为人民书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 同时要力戒三种错误倾向,即脱离人民的倾向、做市场奴隶的倾向和庸俗化娱乐化的倾向,自觉发挥社会主义文艺移风易俗、塑造国魂民魂、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蚀之功效。总之,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基本导向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内含丰富的伦理意蕴和要求,它要以社会主义道 德要求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风尚,不断创造和拓展科学价值、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不断提升全民族的精神文化水平和道德境界,不断鼓舞全社会和每个成员开拓创新、奋发有为,引导人民积极向上向善,充分彰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服务人民、引领人民的伦理功能。

  (四)以尊重自然、造福人民为旨趣的生态- 环境伦理

  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是道德调节的重要关系之一,人与自然既是生命共同体,也是一个更大的伦理共同体。“生态伦理就是关于如何处理人类自身与周围的自然生态环境关系的一系列道德规范”,关系人民福祉、民族未来。首先,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其次,良好的生态环境还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不仅关系到当代人,还关系到子孙后代的长远幸福,是实现代际伦理 正义的必然道德要求。习近平强调,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要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真正下决心把生态环境建设好,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为此,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将其全面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着力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 环境问题,构建多方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改革生态环境监管机制,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建设美丽中国,满足人民群众对清新空气、干净饮水、优美环境的强烈要求,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永续发展。

  三、以人民为中心的大伦理观的理论意义

  (一)以人民为中心的大伦理观是马克思主 义伦理学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是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内在灵魂。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始终坚持人民 作为道德主体和实践主体的需要同满足这种需要的对象之间关系的价值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贯穿党的十九大报告始终,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首先要求站稳人民立场,建构了一种别开生面的“人民伦理学”。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鲜明理论品格。人民立场是中国 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中国共产党始终站稳人民立场,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人民性,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尊重人民情感,保持对人民的敬畏之心,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将人民的意愿和利益体现在党和国家的一切决策中。其次,以人民为中心的大伦理观建立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历史活动的主体,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等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基础上,同时提出“人民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等崭新命题,进一步发展了马克 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伦理学。最后,以人民为中心的大伦理观对道德与利益的关系这一伦理学基本问题作出了时代性科学明确回答。我们知道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是区别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和一切唯心主义、旧唯物主义伦理学的根本所在:只有与全体人民共同利益相一致的才是道德的、进步的,与之相对,任何仅以部分人或少数人 的利益为中心的利己主义、官僚主义和权贵主义都是不道德的、落后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大伦理观对准人民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一根本问题,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统帅党治国理政各项工作的最高标准,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和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现实地书 写了马克思主义伦理观与时俱进的崭新篇章。

  (二)以人民为中心的大伦理观是中华传统 优秀伦理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以人民为中心的大伦理观具有深厚的优秀传统文化底蕴。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在中国传统政治思想文化中源远流长,在中国传统的治国之道中一直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重视人伦关系和谐相处的“仁爱”“爱人”思想,利民、富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尚书·五子之歌》)等丰富的民本思想,都是中国传统伦理富有民主性和人民性的重要思想内容。以“大同”为最高道德理想的儒家传统思想还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修养和伦理胸怀,主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子语录·语录中》)。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大伦理观继承和发展了仁政爱民的优秀传统政治伦理和道德思想,并将其有机纳入到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治国理政实践和广大共产党员的道德要求之中,倡导“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的道德品格和责任担当,从而将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创造性地转化为“以人民为中心” 的新思想。

  (三)以人民为中心的大伦理观具有世界意义

  在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的全球一体时代,各国人民共同生活的世界和全人类本身就是一个最大的命运共同体和伦理共同体。“一种适用于全人类的伦理是必不可少的……这样一个世界共同体……需要一些相互有联系的、有约束力的准则、价值、理想与目标。”对此,本着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 上》)的中华民族伟大品德和胸怀,中国共产党始终不忘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之“初心”与“使命”,同时也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在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同时,把中国人民的幸福与世界人民的美好生活紧紧连接在一起。“中国梦”与 “世界梦”是相通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大伦理观 内在地包含对全球化与人类文明走向问题的睿智思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对这一问题科学的现实的战略的思考。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本着中华文明追求和平 和谐、建设大同世界的价值理想,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增进不同文明和文化之间的理解, 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本着“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己所不欲,勿施于 人”(《论语·卫灵公》)的伦理原则,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的援助力度,维护国际公平正义,承担更多国际责任和义务,促进共同发展,努力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力量。

来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   作者:孙会娟 郭广银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