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握产业结构变迁时空规律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的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在实体经济持续疲软的经济新常态下显得尤为迫切。
产业结构演变的空间特征及其空间格局发展特征一直是产业结构调整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深刻把握我国产业结构变迁的时空规律与趋势,以及区域间产业转移的发展态势,对因地制宜推行产业政策、推动产业结构有序调整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因而研究其发展的区域差异及空间格局演变不仅有助于深化产业政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指导,进一步掌握区域间产业转移的发展态势,也有助于理清中国各次产业发展历程中的空间差异与存在的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推行区域产业政策,推动产业结构有序调整,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
二、三次产业演变路径分异
1996-2015年期间,三次产业的演变路径存在较为分异,第一产业在各省(市/区)之间的空间分布已基本趋于稳定,其阶段性特征不是十分显著;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具有显著的阶段性特征,第一阶段(1996-2004年)向中部沿海地区迁移,第二阶段(2005-2015年)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趋势在不断强化。
1996-2004年间,第一产业重心在1996-2001年间,西移迹象并未清晰显现,直到2001-2004年间才呈现出逐渐显著的西移态势;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重心演变路径的形态略有差异,但其整体趋势极为一致,两者重心向东部地区迁移态势逐渐强化,且与经济发展重心具有相似的演变路径。
2005-2015年间,三次产业重心以及经济发展重心均不同程度表现出西移态势,尤其是第二产业重心和第三产业重心表现出加速西移的趋势,尽管在此期间第一产业重心的西移态势放缓,但三次产业形成的强劲合力推动着经济发展重心以更快的速度西移,表明伴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中部崛起战略的逐次推进,广袤的西部和中部各省(市/区)在此期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三、三产成为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的方向
1996-2015年间,各省(市/区)的第三产业均取得了空前的发展,三产占比均得到大幅提升,尤其是北京和上海两市第第三产业生产总值超过了本地GDP的2/3。黑龙江、山西、甘肃等地的第三产业发展也十分迅速,其占比增长已经处于国内领先行列,略低于北京和上海。1996年,第三产业超过第二产业的省(市/区)仅有北京、海南、西藏、青海,到2015年,第三产业超过第二产业的省(市/区)增加到16个(北京、天津、山西、辽宁、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广东、海南、重庆、贵州、云南、西藏、甘肃、新疆)。
四、产业结构在“剧烈”变动中趋于高度化
1996-2015年间,大部分省(市/区)都经历了较为显著的产业结构变动,其中北京(2004-2005)、天津(2008-2009)、山西(2014-2015)、内蒙古(2004-2005)、甘肃(2004-2005)、宁夏(2004-2005)等省(市/区)分别在不同的年份经历了“剧烈”的产业结构变动。其中2004-2005是产业结构变动幅度最大的时期,大部分省(市/区)都经历了高于往年的产业结构调整;其次是2008-2009年,由于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大部分省(市/区)又迎来了一波产业结构调整大潮。
1996-2015年间,各省(市/区)的产业结构演进形成了三个不同的圈层,第一层级是北京、上海、天津,其产业结构高度化在国内遥遥领先;第三层级是宁夏、青海、陕西、西藏、甘肃、云南、新疆等7省(市/区),其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较低,1996-2008年间,这些省(市/区)的产业结构演进速度缓慢,直到2009年以后其产业结构层次系数才有所提升,但依旧处于全国落后水平,且产业结构演进的速度依然十分缓慢。其余各省(市/区)处于第二层级,其产业结构演进幅度代表了全国平均水平,且演进速度有缓慢加速的趋势。
五、三次产业空间分布格局迥异
三次产业在省际水平的空间格局分布上存在差异,在省际水平上,各省(市/区)第一产业在空间上服从随机分布态势;第二产业在第一阶段(1996-2004年)呈现明晰的集聚态势,之后随着中西部地区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大力发展工业等产业,逐渐转为随机分布态势;第三产业在第一阶段以高于第二阶段的置信度表现为集聚态势,进入第二阶段后,中西部地区的第三产业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其集聚态势在一定程度上被弱化,2004-2005年是两者空间格局变异的时间转折点。
六、政策含义
产业结构调整是持续释放经济增长潜力和实现调结构、促增长的重要途径,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成为现阶段推动经济发展的根本。
第一,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升级要循序渐进,顺应产业结构优化在全国范围内发展的空间格局演变态势,切勿为追求跨越式发展而逆势而为。
第二,要充分认识到地区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和实际情况,重视产业发展与自身资源禀赋特征的结合,构建适合地区经济的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方式,完善和发展现代产业体系。
第三,积极推进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尤其是工业部门,同时着力发展中西部地区第二产业,推动经济发展中心加速向中西部地区迁移。
第四,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的重点在于深入发展第三产业,促进区域性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发挥第三产业对区域经济和地方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以更好地适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