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通知公告
项目动态
管理文件
文件下载
社科成果
社科动态
人才巡展
高校社科
图片新闻
相关链接
丰富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内涵
发布时间:2019-05-15 09:55:00

  在全球城市网络以及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背景下,南京应全方位发挥自身特长,辐射带动周边,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在共建繁荣、融合、美丽、共享的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中切实体现“南京担当”。

  目前,长三角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南京作为东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长三角特大城市,需要准确把握党中央对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定位和战略要求,以“创新名城、美丽古都”为城市目标愿景,进一步丰富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城市的内涵,努力实现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更好引领长江经济带发展,更好服务国家发展大局。

  定位

  建设长三角副中心城市,当好次区域发展的龙头

  长三角未来将作为世界级城市群代表中国参与全球竞争,需要多个不同功能、不同能级的中心城市协同支撑。随着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形态的不断完善,区域城镇网络化程度不断加深,南京在长三角城市群中“承东启西、联通南北、衔接海陆”的独特地位作用将进一步凸显。南京不仅要在上海的带动下,与其他城市共同打造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格局,还要发挥副中心城市的作用,当好次区域发展的龙头。

  在全球城市网络以及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背景下,南京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城市的建设,应围绕“创新名城、美丽古都”的目标愿景,以“推动长三角高质量发展的创新中心、提升长三角全球影响力的国际文化交往中心、支撑长三角开放发展的门户枢纽”即“两中心一枢纽”为总体定位,构建以特色中心功能(科技创新)为引领,多元中心功能互为支撑、协同并进,积极构建出相对综合的高层级中心功能体系。全方位发挥自身特长,辐射带动周边,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在共建繁荣、融合、美丽、共享的长三角中切实体现“南京担当”。

  一是成为推动长三角高质量发展的创新中心。长三角是全国创新资源最丰富、创新潜力最巨大的区域,南京在这一区域中具有独特的比较优势。以“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为目标,进一步联动区域创新资源,强化区域创新功能,织密区域创新网络。强化新动能培育和传统动能修复,加快推动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积极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

  二是成为提升长三角全球影响力的国际文化交往中心。南京拥有2500年城建史,是南北交融、承古启今、中西合璧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世界著名古都。以“具有国际美誉度的美丽古都”为目标,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扩大与海内外文化交流和传播,建设国家文化高地和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举办国际性体育赛事,开展全民体育运动,建设世界体育名城。吸引国际合作组织驻宁,争取国际论坛、会议等资源,建设国际政府活动中心。

  三是成为支撑长三角开放发展的门户枢纽。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在国家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南京需要进一步加大开放力度,强化互联互通,提升国际链接能力,在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更好地对接“一带一路”、联通长江经济带,构建国际性“门户枢纽”。

  建议

  从几方面入手丰富长三角副中心的内涵

  立足这样的定位,建议南京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丰富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城市的内涵。

  首先,以创新驱动、动能转换的发展观为引领,建设更具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一是共同塑造宽容失败的创新生态。具有全球影响力创新名城的重要标志就是真正形成和对创新要素的独特吸引力的创新生态与创新土壤。充分挖掘南京开放包容的城市精神,形成宽容失败的资本支持、宽容失败的综合服务、宽容失败的绩效评估以及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四位一体”的创新生态。二是共同打造“沪宁合国家大科创和新兴产业走廊”。探索综合性科学中心联动发展模式。一体推进南京综合性科学中心创建与上海张江、合肥两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推动张江实验室和紫金山实验室携手创建国家实验室,形成原始创新的“高峰”。构建中国参与全球竞争最具创新性的标志地区和全国实力最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带。三是共同建设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地标。加强创新链和产业链的对接,利用城市产业基础与区域产业合作优势,建设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和软件信息服务等具有区域标识性的产业地标。加强城市群与都市圈城市间产业合作,积极建设产业链上下游的伙伴园区。

  其次,以统筹协同、网络链接的区域观为方向,建设更具国际竞争力的国家中心城市。一是争取并推动南京跻身“国家中心城市”。利用长三角一体化上升到国家战略的契机,积极在相关规划以及国家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明确将南京确定为国家中心城市。二是加快推进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统筹铁路、公路、港航、机场,培育枢纽经济,提升“两港一网”,强化门户开放和区域链接能力。加快构建“米”字形铁路网,提升国家级铁路枢纽功能水平。建设双机场,打造区域国际航空枢纽。建设海陆双向多式联运的长江国际航运物流中心。三是积极推进都市圈一体化建设。通过环境共保、交通共网、设施共建、产业共新、市场共用、创新共赢、人才共通、功能共享、边界共荣、机制共创,将都市圈建设成为利益共同体、发展共同体。

  再次,以生态优先、集约发展的价值观为导向,建设更具效率的高品质城市。一是坚持生态优先,构建“南北田园、中部都市、拥江发展、城乡融合”的市域空间格局。南部田园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造世界级田园乡村地区。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转型,通过绿色生态带、转型发展带、人文景观带的塑造,构筑“一江两岸、联动发展”的拥江格局。二是稳固“多心开敞、轴向组团”的都市区格局。以新街口为中心,半径40公里范围构筑南京都市区,这也是南京具有高品质人居环境和高质量发展的高度城市化地区。三是建立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发展机制。坚持“以亩产论英雄”,建立“以存定增”“以减定增”“以绩效定增”的增量空间挂钩机制,积极推动空间高质量发展。

  第四,以文化传承、特色彰显的历史观为主线,建设更具魅力的人文城市。一是保护古都整体风貌,塑造世界历史名城。保护“襟江带湖、山水相依、龙盘虎踞”的名城山水形胜、保护历代都城格局。二是建设国家文化高地,推广城市文化品牌。进一步放大“和平之城”“博物馆之城”“书香之城”“世界体育名城”等城市品牌,提升城市美誉度。三是以精品化、精细化为目标,塑造全域魅力空间。构建“魅力水岸—魅力都市—魅力田园”的全域魅力空间体系。

  第五,以尊重人民、回归生活的人本观为前提,建设更具公平安全的宜居城市。一是健全面向全年龄段、全人群、全要素的公共服务设施。重点关注特殊群体,建设“老年友好”“儿童友好”“残障人士友好”的友好型城市。二是提供包容性住房保障。倡导住房类型的多向性,满足不同人群的住房需求。三是构建便捷可达、多层次的城乡生活圈。以城乡居民为中心,完善“5分钟—10分钟—15分钟”城乡社区生活圈建设,共同塑造宜居社区。

  (作者程茂吉,南京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研究员级高级规划师;汪毅,南京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博士)

来源:南京日报   作者:程茂吉 汪毅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