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通知公告
项目动态
管理文件
文件下载
社科成果
社科动态
人才巡展
高校社科
图片新闻
相关链接
深化供给侧改革 推动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18-01-03 10:43:00

  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之一就是“坚持适应我国经济发展主要矛盾变化完善宏观调控,相机抉择,开准药方,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经济工作的主线”;并提出“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近年来,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特别是去产能、去库存和处置“僵尸企业”进展顺利,使我国经济的总需求与总供给无论在数量上还是结构上都得到了明显改善。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经济结构、经济动能和经济体制质量,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提高经济结构质量

  经济结构的质量主要体现在经济结构是否协调均衡,供给结构是否符合需求结构和需求水平的要求,是否与现有的技术结构和技术水平相匹配,是否随着技术进步和需求结构变化而不断调整和升级。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决经济结构失衡问题,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首要任务。

  一是供需协调。要使总供给与总需求在数量和结构上相协调,关键是把“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交给市场机制去解决,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为此,必须不断深化改革,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二是产业协调发展。自2013年第三产业占比超过第二产业以来,我国三次产业结构持续朝着现代化经济结构演进。今后主要任务是不断提高工业产品的质量和档次,提高制造业特别是高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大力发展精工制造,推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

  三是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贫困人口平均每年减少1300多万,但截至2016年底,农村贫困人口还有4300多万,脱贫攻坚战还未取得全面胜利。在2020年全国进入小康社会以后,我国农业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应当是通过完善农村土地制度和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促进城市资本、技术和人才流向农村和农业,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提高农业基础设施水平,实现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使城乡得到融合和一体化发展。

  四是区域协调发展。通过实施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区域发展不平衡程度正在缩小,但东中西部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加快中西部发展和振兴东北仍然是优化区域经济结构的主要任务。

  五是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协调发展。通过土地使用制度和税收体制改革,房地产市场政策调整,增加住房有效供给,打击投机性的囤房、炒房,使房地产市场回归常态;促进金融业向现代金融转型,把虚拟经济的“虚火”降下来,让更多的资本和人才“脱虚向实”,不断提高实体经济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是振兴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使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

  提高经济动能质量

  提高经济增长的动能质量,要实现动能转换升级,由主要依靠要素投入和资源消耗,转向主要依靠技术进步和创新,还要使动能得到有效利用。要素提质增效、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是中国经济增长新动力的“三引擎”。

  第一,要素提质增效。要素提质主要是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提高物质资本和土地质量,培育和发展企业家才能,以此提高经济效率。

  中国人力资源的数量积累和质量提升还有很大空间。据2010年中国人口普查数据,初中及以下劳动力占32.78%。根据国家统计局201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测算,我国15岁及以上人口文盲率为4.5%,6岁及以上高中人口占比只有11.4%。如果这些占总劳动力约1/3的劳动人口,能够通过在职学习和培训提高文化知识水平,获得相应的技艺技能,其劳动生产率和生产质量将会大大提高。

  在当前企业兼并重组中,政府可实施“全员培训计划”,与教育机构、社会组织和企业联手,对失业或转岗工人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

  第二,优化资源配置。据学者利用中国1980—2010年26个部门数据估算,发现如果消除资源错配,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可以提高25%—35%。减少行政垄断和政府不当干预及政策失误,提高市场化程度和竞争程度,是优化资源配置的根本途径。

  第三,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主要途径是促进科学技术进步,特别是自主创新;促进科学文化知识的普及和积累,增加人力资源积累。促进创新,推动技术进步,必须提高整个社会教育水平;要有一种民主、公平和和谐的社会环境。独立、自由的学术探讨是发明和创新必备的生态环境,批判性思维是发明和创新必备的科学发现模式。要建设完善的激励个人和企业从事发明和创新的分配制度,有适当的分散或补偿发明和创新风险的体制机制安排。

  提高经济体制质量

  提高经济体制质量是指通过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激发微观经济主体活力,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一个经济体制的质量高低,是否有效率,是否能够促进国民财富增加,主要体现在它在多大程度上能把个人的逐利动机转化成对经济和社会有利的行为,多大程度上能调动个人和企业的积极性。

  近些年,中国产能过剩和经济结构失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失衡、失当。妥善处理好二者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需要扎实推进两方面改革。一是进一步推进市场化改革,包括落实产权制度和合同制度,使个人和企业的责权利密切联系在一起;进一步消除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障碍,提高要素流动的自由度和灵活度;培育和发展不同的所有者主体或市场主体,提高经济活动的竞争程度;进一步改革和理顺价格决定机制,特别是改革、完善生产要素、资源类产品和服务类产品的价格决定体制和机制,使得价格成为真实的、透明的市场信号;进一步完善要素市场,特别是发展和完善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和土地市场,健全市场体系;加强诚信制度建设,使经济主体的活动建立在守法、守制和守信的基础上。通过市场化改革提高市场机制调节的硬度和力度,提高市场机制调节的有效性。二是进一步推进政府改革,包括行政审批制度、公务员遴选和考评制度、宏观调控体制等方面的改革,通过这些改革促进政府转型,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中的政府转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政府,由“官僚型”的政府转为“服务型”的政府。要发挥好政府的作用,关键是政府如何科学地进行决策和用策,要建立一套完善的体制机制或规则,以保证政府的科学决策和用策。这就需要进行体制和治理机制创新。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经济自发展能力研究”(15ZDB133)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方福前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