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通知公告
项目动态
管理文件
文件下载
社科成果
社科动态
人才巡展
高校社科
图片新闻
相关链接
哲学与认知科学 何以共生共荣
发布时间:2019-01-07 09:22:00

  哲学被视为认知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心理学、神经科学、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语言学、人类学和教育学等众多学科共同构成了跨学科的认知科学,致力于探究人类心智、思维和意识的奥秘。

  一

  哲学之所以在认知科学中占有一席之地,与认知科学的多学科和跨学科性质以及认知科学当前所处的发展阶段有关。人类的心智和认知是异常复杂的研究对象,单一学科(例如心理学)不足以提供破解这一“宇宙之谜”的钥匙,需要借助多个学科的研究方法、理论视角和科学发现,经由多种研究进路来逐步推进,并适时进行必要的整合。按照美国学者托马斯·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所总结的科学发展的基本模式来看,目前的认知科学仍处在前科学时期,关于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的争议与探索尚未结束,还未出现某一个或少数几个具有统合性和示范性的科学研究范式与科学成就。由于认知科学正处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历史发展时期,关于各种基础性问题的论争不可避免,哲学家的参与便显得尤为必要。

  由于专业训练和工作方式的原因,哲学家通常无法像心理学家和神经科学家那样开展精巧的受控实验研究,不能像语言学家和人类学家那样系统地收集语料或从事深入的田野调查工作,也无力像计算机科学家和数学家那样建造复杂的计算或数学模型,但哲学家长于思辨,精于概念与逻辑分析,擅长提炼思维和推理过程中的论证结构,勇于提出另类的思路,具有较强的历史视野和反思精神,这些专业技能和精神特质,使得哲学家在认知科学的事业中能够发挥独特的作用。在认知科学60年的发展历程中,几乎每次关于基本原理和研究进路的论战,都能看到哲学家的身影。哲学的专业训练和素养,使得哲学家在概念和逻辑分析、论证构造和解析、理论整合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而能够在关于基础问题的讨论中大显身手,为其所青睐的学说或研究进路提供强有力的辩护。

  两年前辞世的美国学者杰瑞·福多数十年来一直是认知科学理论界独领风骚的人物。他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思维语言假说”成为当时经典认知科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也为相关心理学和语言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富有启发性和指导性的理论框架。1983年他出版的《心理模块性》一书,提出了人类心智由中枢处理系统和周边的各种认知模块所构成的理论架构,并阐释了心理模块性的基本特征,这些观念随后在认知科学研究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他参与发展的关于心智的计算—表征模型至今仍是认知科学最重要的理论学说之一。在福多身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哲学对于推动认知科学发展所起到的深刻而独特的作用。

  二

  20余年来,认知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向是重视身体对研究心智与认知的基础性作用,心、脑、身体与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对于理解心智的本性至关重要,涉身性成为认知科学的基本概念。哲学家与认知科学家的通力合作是促成这一转变的重要因素。语言学家乔治·莱科夫与哲学家马克·约翰逊在1980年出版了《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主张赋予长期被视作人类语言的边缘和派生现象的隐喻对理解语言和认知的基础性地位,并且论证了以身体为坐标的体位空间关系对于理解隐喻、语言和认知的关键作用。他们合著的《肉身中的哲学:具身心智及其对西方思想的挑战》(1999年出版)则进一步发展了关于渉身认知的哲学思想及其对认知科学的启示。1991年出版的《渉身心智:认知科学与人类体验》是渉身认知研究得以兴起的另一个标志性作品,由神经科学家弗朗西斯科·维埃拉、哲学家伊万·汤普逊和心理学家埃莉诺·罗施合作完成。这部著作不仅对以往的主流认知科学思想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剖析和批判,而且通过引入现象学和东方哲学(尤其是佛教及其修行)的思想资源,开启了新一代认知科学多个新颖的研究进路和理论学说。通过这两个案例不难看出,哲学(包括非西方主流的学说)对于认知科学的重大理论创新具有促进作用,哲学家与认知科学家的精诚合作能够产出丰硕的研究成果。

  认知科学涉及的很多重大问题在过去都是哲学问题,哲学家处理这些问题通常是从常识性的观察入手,通过思辨来发展和丰富其理论,然后再与常识或直觉进行比对。认知科学借助科学仪器和更为可靠的观察方法系统地收集经验数据,通过建立各种计算和数学的模型来推进理论的发展,再利用实验来对各种假说或模型进行检验。就研究方法而言,认知科学的出现无疑带来了进步,也对哲学研究造成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三

  人的观念和知识从何而来?这是一个古老的哲学问题。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在哲学史上一直存在着两大门派之争。自柏拉图以降的唯理论者认为,人所具有的基础知识是与生俱来,而非通过感官从经验中习得,来自外部的经验刺激所起的作用不过是“触发”心智中先天就已具有的观念和知识。而经验论者则坚信人的观念和知识来源于感官经验,通过经验从环境中获得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儿童发展心理学在过去30多年取得了长足进步,发展了不少巧妙的实验方法来探究儿童的心理世界。实验研究提示,出生不久的婴儿似乎已具有一些核心领域的概念和知识,包括物理对象、数字、因果性和社会关系等,而这些“核心知识”很可能是与生俱来的,并为后面的经验学习提供必要的基础。如何解读这些实验结果还存在争议,即便是对“天赋”“习得”这些基本概念也有不同的理解。但无论如何,这样一个古老的哲学问题在今天正逐步转变为一个科学问题,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离不开认知科学的参与。认知科学进驻哲学的许多传统领地,这是一个无法避免和逆转的趋势。

  认知科学引入中国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但具有真正跨学科性质的认知科学在中国的发展仍然相当缓慢,2013年中国认知科学学会获批成立,或将有助于推动认知科学各组成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在过去的20余年,国内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和人工智能研究等领域得到了快速发展,产生了一批令人称道的研究成果,在国际主流学术期刊和会议发表论文已成为这些学科的常态。但大多数研究仍属于模仿性和跟随性的,具有独创性的理论和实验研究成果为数不多,这与中国的认知科学家欠缺足够的哲学思维、国内哲学界与认知科学界的交流互动不足或仅仅停留在表面,或许不无关系。

  期待通过哲学与认知科学交叉平台的建立,能够在促进哲学与认知科学的交叉融合,特别是在真正的跨学科人才培养方面,探索出新的思路和办法,使得哲学与认知科学在中国也能够做到共生共荣。

  (作者:朱菁,系厦门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教授)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朱菁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