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通知公告
项目动态
管理文件
文件下载
社科成果
社科动态
人才巡展
高校社科
图片新闻
相关链接
构建通向“中国之治”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发布时间:2019-12-04 10:55:00

  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当前我国城乡基层社会治理面临诸多问题、风险矛盾和挑战,基层社会治理体制机制还存在不适应满足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诸多问题。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向基层下移,落实到城乡社区。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和群众参与、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顶层设计与分层对接、制度建设与技术创新相统一,主动适应新时代基层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转变,把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进通向“中国之治”的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

  第一,坚持和完善基层党建统领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的体制机制。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健全社区管理和服务机制,推行网格化管理和服务,发挥群团组织、社会组织作用,发挥行业协会商会自律功能,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夯实基层社会治理基础。”

  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要把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作为主线,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领导基层社会治理的坚强战斗堡垒,以党建全覆盖推动基层社会治理落地生根,不断增强基层社会治理领导制度的权威、向心力、凝聚力和团结力。以提升基层党组织领导基层社会治理能力为导向,健全社会治理的政治组织体系,坚持和加强党对基层社会治理格局的统一领导、统筹协调、统领整合,积极探索城市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创新,把政策顶层设计与分层施治有机结合,统筹推动小区党建、社区党建、楼宇党建、非公组织党建、社会组织党建和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党建六位一体的城市基层社会治理政治体系建设。继续用好城市党建服务中心、“双报到”、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等载体平台,用强大的城市基层党建组织资源来撬动社会资源,切实把党的领导优势、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基层社会治理的新优势。

  第二,加快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要建设社区层面的人心共同体,推动社区提高依法自治效能。

  首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自治为基础,创造性地贯彻落实好党的群众路线,突出人民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主体作用,创新组织群众、动员群众、发动群众的机制,构建简约高效的基本社会治理体制,进一步发挥社会力量的社会治理自治主体作用,提升社会治理社会化水平。

  其次,打造小区党支部领导下的业委会、物业公司、居民群众共建共治共享的小区公共治理格局,健全小区业委会依法自治机制和监督约束机制。建立多元共治、权责对称、利益共享的社区治理民主协商平台,重建社区居民的归属感、尊严感和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再次,全面深化基层社会治理领域“放管服”改革。盯住基层社会治理薄弱点、空白点、关键点,全面深化社会治理体制机制改革,赋权增能提效,激活社会细胞,健全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三社联动”自治参与体系,不断增强基层社会治理结构的包容性、多样性、开放性。

  最后,健全区、街道、社区纵横联动的人民调解组织网络。健全小区人民调解委员会依法自治机制,打通人民调解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健全社区居民与驻区商圈经营者之间的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完善小区居民公约,健全居民自我约束制度和矛盾纠纷自我调节制度,实现小区和谐自治格局。

  第三,加快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基础单位和制度设施建设。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完善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有效机制。”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必须夯实基层基础制度设施,织密基层社会公共安全治理的重点要素网,把社会矛盾和风险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化解在基层。

  一要加强基层综治中心、公安派出所、社区警务室、人民法庭、司法所等基层政法单位建设,建好配强基层政法信访工作队伍,确保运转规范、衔接有序、指挥高效。统筹推进街道派出所、司法所、信访所三位一体建设,统筹推进立体化、信息化、社会化社区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统筹推进社区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社区便民服务工作站和社区安监站等基础单位建设。

  二是推进公共法律服务重心下移。在街道社区设立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构建法官常驻社区工作制度,实现法官工作室社区全覆盖,打造社区法官前哨式解决纠纷矛盾新模式。完善法治宣传教育进社区、进校园、进机关、进企业、进家庭的常态化制度化机制,在群众中涵养起法治观念、法治信仰、法治精神的正能量。发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第四,加快提升社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专群结合、群防群治,提高社会治安立体化、法治化、专业化、智能化水平,形成问题联治、工作联动、平安联创的工作机制,提高预测预警预防各类风险能力,增强社会治安防控的整体性、协同性、精准性。”

  流动人口管理是社会治安管理“牛鼻子”,也是城市社会治理的一个突破口。要进一步健全完善社区辖内出租屋管理机制,推行“属地管理、单位负责、居民自治、社区服务”,探索“流入人口社区管、流出人口跟踪管”模式。全面推进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智能化建设,把流动人口信息采集和服务管理重心落实到社区,加强负责社区流动人口信息采集的协管员队伍建设,协同管理社区户籍人口信息。整合社区内各种政府资源和社会资源,构建社区房东协会服务管理平台,推进信息化建设和智能化治理。推进社区居委会、社区警务站、社区出租屋房东互联互动,组织开展出租屋房东协会工作,构建房东理事会指导监督、检查评比、发现问题、督促整改、奖惩激励的社区出租屋房东自治制度,保障社区治安环境。建立街道派出所、社区居委会、社区警务站、社区物业企业四方定期会商机制,健全街道社区流动人口基础信息数据库的动态监测、分析研判、预测预警和科学应对机制,推动数据化、信息化、智能化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提档升级。

  第五,加快打造依托社区、多方参与的社会心理健康服务网络。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要以建设“健康城市”为方向,推进基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标准化、均等化、制度化建设,鼓励和引导心理咨询行业健康发展,支持市域心理咨询服务机构向基层社区延伸。

  一是构建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服务网络,以市级社会心理服务中心为龙头,搭建市、区、街道、社区四级心理服务机构及场所,谋划推动远程网络等新兴平台为主的心理服务咨询平台。

  二是提升社区的社会心理健康服务功能。以创建健康社区为目标,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载体,加强学校“心理健康驿站”、社区“心理健康驿站”、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心理健康咨询门诊”等心理健康服务基础单位建设,丰富心理健康服务供给,提升心理健康咨询专业化服务水平。

  三是加强特殊人群的心理疏导和矫治,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亲善友爱的社会心态。重视对社区社会救助对象、困境儿童、精神障碍患者、社区服刑人员、刑满释放人员和留守老人等群体的人文关怀、精神慰藉和心理健康服务,积极开展心理健康筛查、心理评价、心理干预服务。

  四是培育社会化、市场化的心理健康服务机构,重视心理健康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完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参与社会心理服务渠道和途径,健全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心理健康服务的机制。

  五是加大心理健康知识科学宣传和普及力度,提升公众心理健康意识。

  第六,加快建立健全大数据精准辅助基层社会治理的机制。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建立健全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进行行政管理的制度规则。”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要积极开发大数据、智能化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创造的技术赋能生产力。要以“大数据+基层社会治理”为手段,加快数据化、网络化、智能化社会治理的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全方位全领域的基层社会治理感知物联网,拓展基层社会治理新空间、培育基层社会治理新动能,打造数据驱动、人机协同、跨界融合的智能化社会治理大协同网络化平台,让基层社会治理加快驶上“信息高速公路”。

  一是强化基层社区人口、行业、物业、产业等基础数据集成整合共享,通过整合网络数据资源构建数据库。二是强化“信息+”对基层公共安全全要素数据的综合分析、科学评估与精准研判,打破部门信息碎片化和信息不对称困境。三是强化跨部门协作,不断提升基层公共安全综合治理平台覆盖量。四是强化公众参与,通过大数据平台鼓励公众参与,促进社区共治。五是强化基层基础要素安全保障,这是整个数据化、网络化、智能化公共安全治理平台的底线保障,包括数据安全、信息安全、群众参与、部门协同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基层公共安全预测预警预防体系。六是以防范和化解基层社会治理重大风险为目标,基于数据整合与共享平台,构建多方参与的定期会商与研判机制,提升重大风险防控化解能力。

  (作者系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来源:“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作者:吕志奎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