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鸿山,1977年生,江苏兴化人,历史学博士,现为苏州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目前正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近代江南社会保障机构的经费收支与运作研究”(11CZS037)。
社会保障史是近年来兴起的史学专题,随着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和社会保障学理论研究的深入,学界开始运用社会保障学的理论与方法考察历史上的相关制度和设施,这一专题遂应运而生。结合经济史与社会史,对近代江南社会保障机构的经费收支和运作情况进行专题考察,有助于进一步深化中国社会保障史研究,并可以弥补以往经济史研究中的薄弱环节。同时,经费来源有限和经费使用效率不高也是当前社会保障机构面临的焦点和难点问题,该项目研究可为当前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提供一些有益借鉴。
该项目的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梳理、分析近代江南官办救济机构和民间慈善组织筹集经费的办法、收入的主要途径、经费管理和保值增值办法、经费支出的项目和使用效率等。(2)考察近代社会保障机构在经费收支与运作中反映出的问题,如政府和社会各阶层对社会保障机构的支持力度、社会保障机构与政府的关系、社会保障机构的盛衰与社会经济状况的关系、社会保障机构的公信力、近代社会保障机构的保障水平等。
通过研究,黄鸿山认为:(1)在长期发展过程中,近代江南社会保障机构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筹资办法,私人捐助、政府补助、企业和社会团体赞助、发行彩票所得、国际援助等都已成为其重要的收入来源。(2)近代江南社会保障机构在资产保值和运营方面的做法较为成熟。除采取购置田房出租、资金存放典当、资金出借等手段以收取租息的传统方法以外,随着近代社会的发展,购买股票和公债、设立基金会等现代的资金保值和运营手段也逐步被社会保障机构所学习和运用。(3)有效运营的社会保障机构在经费收支方面多有严格规定,较为规范,并受到多方监督。除政府监督外,社会各界也可通过社会保障机构出版的《征信录》、《报告书》等了解其经费收支情况。同时,近代报刊也发挥了舆论监督作用。这些做法保证了其经费使用的效率和社会保障机构的公信力。(4)许多以往被视为民间慈善组织的社会保障机构,其实名不副实,其经费多半来自政府,管理也受政府掌控,已属国家机构的范畴,不能视为纯粹的民间慈善组织。
黄鸿山的主要研究领域为明清和近代社会史、江南区域史。近年来,他还先后主持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1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3项;在《历史研究》、《社会学研究》、《江海学刊》等期刊上发表论文二十多篇;出版《中国近代慈善事业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中国古代传统社会保障与慈善事业》(与王卫平合作,群言出版社2005年版)、《中国慈善史纲》(与王卫平、曾桂林合作,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1年版)专著3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