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通知公告
项目动态
管理文件
文件下载
社科成果
社科动态
人才巡展
高校社科
图片新闻
相关链接
人间正道是沧桑——追寻毛泽东同志的江苏印记
发布时间:2023-12-27 09:05:00

1956年1月,毛主席视察南京郊区。

一九五三年二月,毛主席在南京紫金山天文台。

巨幅山水画《江山如此多娇》 (资料图片)

今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纪念日。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青年毛泽东就来过江苏,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曾10多次来到南京、徐州、无锡等地视察。他在江苏留下的光辉足迹和红色印记,成为江苏人民永远珍视的红色基因,激励着一代代江苏人砥砺前行。

挥斥方遒,青年时代来江苏有记载的4次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为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多次北上南下,也多次到过江苏,其中有史料记载的共有4次。

江苏省委党史工作办公室征研一处处长田艳丽介绍,青年毛泽东来到江苏,前两次是前往上海送别赴法勤工俭学的湖南青年途经江苏,第三次是在参加中国共产党创立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结束之后来南京看望挚友,第四次是来南京参加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田艳丽介绍,1919年3月12日,毛泽东从北京前往上海为湖南留法勤工俭学的青年们送别,途经南京,14日抵达上海。17日送别了好友蔡和森、萧子升等湖南赴法青年。

1936年,毛泽东在延安接受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采访时提到了这次经历,并被后者写入了著名的《西行漫记》(《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

书中写到,毛泽东对斯诺回忆了在南京浦口火车站的经历:“我到达浦口的时候又不名一文了,我也没有车票。没有人可以借钱给我,我不知道怎样才能离开浦口。可是最糟糕的是,我仅有的一双鞋子给贼偷去了。哎哟!怎么办呢?又是‘天无绝人之路’,我又碰到了好运气。在火车站外,我遇见了从湖南来的一个老朋友,他成了我的‘救命菩萨’。他借钱给我买了一双鞋,还足够买一张到上海去的车票。就这样,我安全地完成了我的旅程。”

1920年4月11日,毛泽东再次从北京乘火车去上海送别留法勤工俭学的新民学会会员,5月5日抵达上海。

沿途,毛泽东用20多天时间考察了各地历史文化和社会现状。他在江苏徐州、南京两地进行了短暂停留。田艳丽介绍,毛泽东在经过徐州时,考察了当地的社会状况和风土人情。5月初,他来到南京,登上明城墙,凭吊三国时期孙权建都南京的旧迹,慨叹南京虎踞龙盘的特殊地势。5月5日,他离开南京前往上海。6月7日,他在给好友黎锦熙的信中写道:“京别以来,在天津、济南、泰山、曲阜、南京等处游览一场,二十五天才到上海……”

南京市委党史办原副巡视员、党史专家王平介绍,青年毛泽东第三次到南京是在1921年8月,他特地来南京看望挚友周世钊、陶毅等6人。周世钊是毛泽东在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及第一师范学校的同学,他们感情非常深厚。陶毅毕业于长沙周南女校师范班,与向警予、蔡畅是同窗。陶毅也是新民学会出色的女将,曾经热情帮助毛泽东创办文化书社。那一次在南京,毛泽东与周世钊、陶毅商谈了在南京创办文化书社分社的问题,后因故未能实现。

两年后的1923年8月,毛泽东再次来到南京。他作为中共中央代表,参加在南京举行的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地点设在“国立东南大学”的梅庵。

田艳丽介绍,在8月21日召开的第一次会议上,毛泽东代表中共中央致辞,称赞青年团在过去一年里在各地方能相互谅解,彼此配合,同时指出缺点在于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生活,希望青年团今后注意民众痛苦症结之所在,从事于脚踏实地的工作。在8月23日举行的第四次会议上,毛泽东再次报告,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传达中国共产党的国共合作政策,二是阐明共产党和青年团的关系。

踏遍青山,在南京无锡徐州都曾留下足迹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曾多次来到江苏视察,在江苏大地上留下了光辉足迹,也为江苏人民留下了值得自豪的红色记忆。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曾经10余次来到南京,视察政府机关、军事学院,深入田间地头和工矿企业。”王平介绍,1951年1月1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在南京举行成立典礼。2月25日,毛泽东同志路过南京,听取了军事学院的领导汇报工作,这是毛主席在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来到南京。

1953年2月22日至24日,毛泽东再次视察南京。南京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编撰的《南京当代风采》一书介绍,毛泽东同志是乘坐海军“洛阳”号军舰,由武汉沿长江水路,于2月22日凌晨到达南京的。当天上午,毛泽东听取了江苏省和南京市相关领导汇报,下午来到玄武湖梁洲,接见江苏省部、厅、局级干部和来宁开会的地、市、县委书记。2月23日,毛泽东谒中山陵,参观紫金山天文台、太平天国天堡城遗址、明孝陵。在紫金山上,毛泽东明确要求江苏省委负责同志要把南京市的绿化搞好,改变新中国成立前被国民党反动政府搞得满目疮痍的城市面貌。2月24日,毛泽东来到下关码头,乘坐海军“南昌”号军舰,在下关到燕子矶之间的江面上观看华东海军鱼雷快艇第一大队鱼雷艇表演,并为“南昌”“广州”“黄河”三舰题词——“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他还冒雨与海军战士们合影。

1956年1月11日,毛泽东主席再次来到南京视察,这是毛主席在新中国成立后10余次视察南京中,接触面最广的一次。据《南京当代风采》介绍,当天上午,毛泽东先后到玄武湖乡红光农业社、栖霞区十月农业社视察,中午视察南京无线电厂,后在南京市委机关食堂用餐。下午,毛泽东在南京市委大院接见了出席南京市第四次党代会的代表,在宁高校、科研单位的知识分子代表。下午3时许,他又来到军事学院,在大礼室接见全体学员,参观校园,并在学院室内游泳池游泳一个多小时。

南京市栖霞区委党史办主任刁志福介绍,毛主席在十月农业社,走进农家房舍,来到田间地头,询问农民生产生活情况,了解土改后农村发生的巨大变化,了解男女社员同工同酬、社干部对合作社性质的理解、农民对社干部的评价等问题,鼓励大家走合作化的道路,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把荒山变果园、荒地变粮田,要努力把农业社办好。

毛泽东对于十月农业社的视察,对南京郊区这个小村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刁志福介绍,1967年,十月社老百姓自发筹集资金,邀请工艺美术师朱至耀在毛泽东伫立过的山头竖立起一尊高大、雄伟的毛泽东塑像。

“1957年、1958年、1959年、1961年、1965年、1969年等年份,毛泽东主席也多次来到南京视察,对江苏省和南京市的工作作出指导。”王平介绍,1969年9月21日,毛主席曾特地来到南京长江大桥视察。当天凌晨1时37分,毛主席一行的车队从南引桥驶上大桥,由南向北行驶,至北堡后返回南堡。毛主席下车后,由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同志陪同,接见了南京军区领导以及为建设和保卫大桥作出贡献的指战员们,他指示:“大桥非常重要,部队一定要守好大桥,保证安全。”这次视察也是毛泽东主席最后一次到南京。

毛泽东主席也曾多次来到江南名城无锡视察。根据无锡市档案史志馆提供的资料,1954年3月15日至16日,毛主席首次抵无锡视察,下榻于大箕山华东疗养院;1955年11月3日上午,毛主席乘坐专列从镇江到达无锡火车站,停留70分钟。时任无锡市委书记包厚昌、无锡市市长江坚登上专列向毛主席汇报工作;1961年12月13日至16日,毛主席再次抵无锡视察,听取江苏省委、安徽省委、南京军区负责同志的工作汇报;1962年5月3日至5日,毛主席再次到无锡视察。

在青年时代,毛泽东就到过徐州,在《西行漫记》中,他对斯诺回忆道:“《三国》上有名的徐州城墙,历史上也有盛名的南京城墙,我都环绕过一次。”

据省委党史办和省档案馆编纂的《毛泽东在江苏》一书介绍,新中国成立后,从上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毛主席来到徐州共有7次之多,其中从1951年到1953年有3次,1956年到1958年有3次,最后一次是在1965年。毛主席每次到徐州,都要听取当地领导汇报,认真调查研究,内容涉及人民生活、城市就业、农田基本建设、工业生产、国防备战等方方面面。他详细了解徐州的工农业生产情况和人民生活状况,强调要大力发展煤炭、钢铁重工业,同时也要发展轻工业及交通运输业,把徐州建设成发达的工业城市。

徐州市委原书记华诚一同志回忆,1952年10月28日下午,毛主席在徐州视察时,登上了当地胜迹云龙山,考察古战场。在山顶,毛主席看到徐州周边的山上树木稀少,略显荒凉,他指示当地干部要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把穷山变成富山,此外,还要把黄河故道治好,变害为利。在山上山下、城市道路两旁,多多栽树,防风固沙,改善人民生活环境。

亲切关怀,3次为《新华日报》题写报头

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是杰出的书法家,他曾先后3次为《新华日报》题写报头,勉励《新华日报》的新闻工作者办好这张具有光荣历史的党报。

在抗日烽火中诞生的《新华日报》,一直受到毛泽东同志的重视和关心,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在重庆谈判期间曾说:我们不仅有一支八路军、新四军,还有一支“新华方面军”。这支“新华方面军”正是指《新华日报》。曾经担任过新华日报社社长的石西民同志在《毛泽东同志与〈新华日报〉》一文中回忆,《新华日报》创刊后九年多,总计发表过毛泽东同志的文章30多篇,如果连文电、题词等算在一起,就有七八十篇之多。毛泽东同志最早为《新华日报》写文章,是在1938年9月。《新华日报》征集给前线将士的慰问信,毛泽东同志在延安亲笔书写《给前线战士》一文,寄送《新华日报》发表。

1949年,《新华日报》在南京恢复出版后,毛泽东同志曾经先后3次为《新华日报》题写报头,第三次题写的报头沿用至今。

毛泽东同志第一次为《新华日报》题写报头是在1949年9月。《毛泽东在江苏》收录有《毛主席三次为〈新华日报〉题写报头》(刘向东、李承邰)一文,其中回忆:“在南京出版《新华日报》的最初阶段,《新华日报》仍然沿用了重庆时期的报头。1949年9月间,有几位同志从北京来,带来了毛泽东同志亲笔写的‘新华日报’四个大字,这使同志们大喜过望。当时,解放全中国的战斗还在进行,新中国即将诞生,毛泽东同志竟于百忙之中为《新华日报》题写报头,确使报社的同志们感到意外的惊喜。通过大家紧张的工作,迅即于1949年9月17日,用上了毛泽东同志为《新华日报》第一次题写的报头。”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多次来江苏视察,每次来到江苏都要看《新华日报》,有时还在值得注意的地方用红笔画上杠杠。1953年2月22日,毛主席乘轮船,经过连日的长江航行抵达南京。2月23日上午,他在看了《新华日报》后,不顾劳顿,第二次为《新华日报》题字。据《新华日报简史》一书记载,这一次的题字,毛主席是写在有“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字样的信笺上,在空白处,他给江苏省委领导同志写道,“提议《新华日报》换一个报头”。2月25日,毛主席为《新华日报》题写的第二个报头就与读者见面了。

毛泽东同志第三次为《新华日报》题写报头在1964年7月29日。《新华日报简史》记载,第三次题写时,毛主席在一张宣纸上写了“新华日报”四个字,然后把这四个字重新写了几遍,最后亲自选定四个字,在每个字的右上角圈了两圈,并附上一封信给当时的江苏省委负责同志。在信中,毛主席谦虚地说:“如可用,则在今年国庆节改换为宜。如不可用,请你退回重写。”

毛主席为《新华日报》第三次题写的报头送到《新华日报》编辑部后,大家奔走相告,欢呼雀跃,备受鼓舞。1964年10月1日,在新中国成立15周年之际,新报头正式启用,并沿用至今。

笔力千钧,成就永久流传的文艺经典

新金陵画派是20世纪中国画坛上发端于江苏的重要绘画流派之一,傅抱石先生是新金陵画派的重要领军人物。1959年9月,毛主席在傅抱石和岭南派画家关山月共同创作的巨幅山水画《江山如此多娇》上挥毫题字,为江苏画坛增添了值得骄傲的一段佳话。

1959年,新落成的北京人民大会堂迎宾大厅需要一张巨幅山水画。同年7月,在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推荐下,傅抱石来到北京,与岭南派画家关山月共同创作了这幅作品。经过不到3个月的创作,在新中国成立10周年纪念日前夕,这幅高5.65米、宽9米,面积近50平方米的巨幅山水画完成。这幅中国美术史上罕见的鸿篇巨制,取自毛泽东《沁园春·雪》的词意,呈现了祖国不同地貌、不同季节的瑰丽奇观:白雪皑皑的崇山峻岭、郁郁葱葱的江南大地,画面右侧上方一轮红日喷薄东升,照耀着祖国锦绣大地……

1959年9月27日,毛主席在画面上挥毫题写“江山如此多娇”6个气势恢弘的大字,不但为画作点睛,更为画面增添了震撼古今的气魄。这幅现代美术史上的名作悬挂在新落成的北京人民大会堂北大厅,恢宏磅礴的气势、壮美雄伟的意境和昂扬向上的风貌,让每一位慕名而来的参观者心中一振,爱国之情和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傅抱石对毛主席抱有深深的敬意和崇拜。毛主席诗词给了他无穷的创作灵感。他根据毛主席诗意词意创作的《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春风杨柳万千条》《虎踞龙盘今胜昔》《更喜岷山千里雪》等佳作,已经成为美术史上用画笔诠释毛泽东诗词的经典之作。

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是杰出的文学家、诗人。在他的革命生涯中,一共创作100多首诗词,展现了中国革命和建设波澜壮阔的宏伟画卷。《沁园春·长沙》《沁园春·雪》《忆秦娥·娄山关》《七律·长征》《卜算子·咏梅》等诗篇早已家喻户晓,而《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则是一首直接和江苏有关的诗篇,描绘了渡江战役中人民解放军胜利解放南京的伟大历史事件。

1949年4月21日,时任中央军委主席的毛泽东同志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同志发出《向全国进军的命令》,4月23日,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强渡长江,一举占领国民党反动政府统治中心南京。

渡江胜利纪念馆吴小宝研究员介绍,4月23日深夜12时,中国人民解放军由下关经挹江门进入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南京的反动统治。4月24日,新华社进行了报道。当天,在北平香山的双清别墅,毛主席兴奋得一夜未眠,他端坐在院内的凉亭中,看着机要员刚刚送来的“南京解放”的报纸号外,激动之情溢于言表,随即赋诵《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这一幕被著名摄影家徐肖冰拍摄下来,永久定格。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格调雄伟、笔意雄奇,描绘了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的史诗性画面,抒发了欢庆南京解放的豪情,表达了要将革命进行到底、解放全中国的坚定决心和必胜信念。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于 锋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