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通知公告
项目动态
管理文件
文件下载
社科成果
社科动态
人才巡展
高校社科
图片新闻
相关链接
辩证思维赋能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发布时间:2024-05-15 11:04:00

生产力的发展变化有其自身内在运行规律。新质生产力在中国的形成具有历史必然性,这既依托于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正确引领,也得益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制度优势。自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首次提及新质生产力,到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论述,再到今年两会期间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的“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得到进一步丰富发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辩证思维可以发挥赋能作用,以适应性跨越推动高质量发展。

新质生产力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范畴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全部社会生活的物质前提,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力标准是衡量社会发展的带有根本性的标准。也正是对生产力标准的客观承认,列宁在十月革命胜利后即指出:“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以后,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需要就是增加产品数量,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这首次明确了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根本性任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通过对生产关系的变革,建立了与社会主义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发展体系,并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进程中不断优化和调整生产关系,推动了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时不我待,新质生产力的应运而生,是立足中国现状如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深度思考,是将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深度融合于先进生产力的质态革命,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范畴,为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前进提供了中国实践与中国智慧。

辩证思维可以为新质生产力发展赋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为新质生产力发展赋能。首先,辩证思维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了重要方法论。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是各地区当前面对的共同问题,然而各地区也同样面临着由于地区差异而产生的不同现实问题。坚持实事求是,遵循一切从实际出发,以辩证思维探寻符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新质生产力发展路径显得尤为重要。其次,新质生产力需要运用辩证思维不断丰富发展其内涵。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是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但新质生产力的内涵远不止于此,也必将伴随着深入发展而不断丰富,这就决定了需要我们用辩证思维,以多元形式而非单一形式去拓展其内涵。再次,辩证思维与新质生产力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赋能通道。新质生产力虽然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但仍然需要辩证思维对诸如生产关系调整、未来产业布局、体制机制改革、科技创新驱动、人才培养建设等赋能通道的进一步有效植入,拓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深度和广度。

辩证思维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在于实现适应性跨越

适应性本是一个生态学术语,指代物种基于遗传特征适应外界环境变化赖以生存的能力,考量其在自然选择压力下的性能。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本身即带有对传统生产力的跨越发展。“适应性跨越”可以理解为各地区为实现对传统生产力的跨越,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应对外界环境变化而发生的可适应状态,即因地制宜。因此,辩证思维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在于帮助各地区实现适应性跨越。一方面在于制度优势所给予的适应性。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产业体系是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之下不断发展起来的,这从制度层面极大地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同时,在党的全面领导下,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将制度优势转化为适应能力,促进了产业体系的优化调整和自我完善,使其保持了应对外界环境变化较为良好的适应性;另一方面在于尊重差异所巩固的适应性。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认为:“每一物质的运动形式所具有的特殊的本质,为它自己的特殊的矛盾所规定。”差异性是矛盾特殊性对比较不同事物的深刻揭示,不同地区、不同产业、不同模式、不同发展阶段之间的差异性都共同要求我们能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江苏为例,依托丰富的高等教育、科研机构、高水平创新型人才等资源,突出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立足差异性的客观实际,苏南无锡地区推进强链补链延链,打造产业科技创新中心;苏中南通地区找准深度参与产业分工切入点,建设面向科技前沿的现代工业名城;苏北盐城地区以绿色低碳引领产业转型,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通过把握差异性的辩证发展,可以推进各地区的适应性跨越,进而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完成适应性跨越应处理好多重关系

身处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用辩证思维赋能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处理好多重关系,完成各地区的适应性跨越,努力构建新发展格局,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

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关系。产业体系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和配置创新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的同时,需要将新技术应用于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不能厚此薄彼甚至直接放弃,形成巩固传统产业领先、新兴产业反哺、两种产业深度融合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地区实际与产业布局关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比较各地区之间固有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方面的差异,紧紧围绕新质生产力布局适合本地区现有条件的产业链和供应链,将完善现有产业与建设未来产业相统一,积极打造现代产业集群规模。

地区优势与区域联动关系。由于部分地区的天然条件,在人才吸引、交通便捷、政策倾斜等方面长期处于优势地位,这使得该地区的新质生产力发展程度必然高于周边区域,但这并不能代表国家新质生产力的全部,伴随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区域重大战略的确立,优势地区主动融入战略、对接战略乃至辐射全国将有利于区域联动的新质生产力协同进步。

技术革命与生态文明关系。新质生产力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这就注定了技术革命能够为社会发展提供强劲动能,但这并不意味着以牺牲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作为代价,以加快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促进技术革命与生态文明的和谐共生,深刻理解“两山论”所蕴含的科学思维,走深走实生态科技化与科技生态化,践行绿色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国际合作与自立自强关系。全球一体化是时代发展的潮流,国际分工与协作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新一轮科技革命中表现尤为突出,我国在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加强学习借鉴他国先进技术的同时,不能忽视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支撑,从基础研究、人才培养、体制机制等多方面走出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聚焦前沿领域,以“杀手锏”克服“卡脖子”,将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构筑国家安全的钢铁长城。

[作者为南京晓庄学院讲师、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本文为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题项目(2020SJB0180)研究成果。]

来源:南京日报   作者:王之朋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