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重大战略部署,可谓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作为新时代中国发展进程中的两大重要主题,全面深化改革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存在着紧密的内在逻辑。从理论逻辑上讲,二者都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矛盾学说及发展阶段的理论基石之上,同时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新时代的飞跃。从历史逻辑上讲,改革开放推动了中国式现代化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而中国式现代化又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得以拓展和深化。从实践逻辑上讲,全面深化改革通过构建高水平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建设美丽中国、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以及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长期执政能力七个方面,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与制度保障。
全面深化改革与推进
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逻辑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构成了社会基本矛盾,而这一矛盾则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擘画的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项战略举措,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基本矛盾学说的基石之上,其核心旨归就是要实现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更好相适应、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更好相适应、国家治理与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这是一次重大理论创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以及发展动力学说。而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主体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形态进步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者,就是要统筹推进各领域改革,就需要有管总的目标,也要回答推进各领域改革最终是为了什么、要取得什么样的整体结果这个问题。”全面深化改革和中国式现代化都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石,二者同时又在实践交互中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时代化,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其提供了全新理论指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思想,强调要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来谋划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强调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基本特征,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现代化理论,为人类现代化进程提供了新路径、新经验、新形态。
全面深化改革与推进
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这深刻揭示了二者之间的历史逻辑。改革开放作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关键转折点,奠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创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新进程,再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决定,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推动了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牢固的思想基础、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坚实的制度保障。中国式现代化在改革中开启、开创,又伴随着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进程,不断丰富和拓展着新的内涵。
回顾改革开放史,不同历史阶段的改革重点和任务虽有不同,但共同点在于,都是围绕着推进现代化建设展开的。从改革开放初期注重经济增长的数量和速度,到新时代强调高质量发展,注重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协调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在不断丰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更加注重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更加聚焦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这个核心问题,以更好激发社会内生动力及创新活力,这些都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在新时代经济体制改革中不断拓展的具体体现。
全面深化改革与推进
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突出改革重点,把牢价值取向,讲求方式方法,为完成中心任务、实现战略目标增添动力。”新时代新征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正是通过聚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建设美丽中国、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长期执政能力等这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动力与保障的。以上便是二者之间的实践逻辑。
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务,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保障。通过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健全市场体系,促进市场充分发育,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健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解决好经济高质量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与制度瓶颈,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经济建设提供内生动力与创新活力。
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全面深化改革在政治领域的重要目标,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通过改革和完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进一步拓宽民主渠道,丰富民主形式,行使民主权利,让人民群众在身边的事务中充分表达意见,保障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的管理,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和参与感,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全面深化改革在文化领域的重要任务,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支撑。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鼓励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扶持优秀文化作品创作,推动文化交流与合作,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目标。通过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推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推进医保制度改革、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养老服务体系、探索多元化养老模式,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建设美丽中国是全面深化改革在生态文明领域的重要任务,也是中国式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特征的体现。通过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加强生态环境监管执法,加强水资源保护管理,推进排污权交易制度改革,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推动能源结构调整,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推动绿色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是全面深化改革在社会治理领域的重要任务,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安全保障。通过健全国家安全体系,进一步完善供给安全治理机制,健全社会治理和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公共安全管理,推进社会治理创新,维护社会稳定,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推进社区治理创新,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营造稳定的社会环境。
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长期执政能力是全面深化改革在党的建设领域的重要任务,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通过全面从严治党,进一步用改革精神和严的标准管党治党,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和领导制度体系,加强党的各项内容建设,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提高党的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确保党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强的领导核心。
(作者系华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