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项目管理
政策制度
资料下载
重点智库
社科动态
图片新闻
相关链接
专家学者座谈,共同探讨“街镇治理效能”
发布时间:2022-11-19 11:51:00

扬子晚报网11月18日讯(记者 郑幼明) 为探讨和评估南京街镇治理效能现状,提高为民服务能力,2022年度“街镇治理效能研究”专家座谈会,11月18日在江苏省会议中心召开,专家学者、社区治理专业人士等30余人与会。

会议由新华日报社全媒体评论理论部主任刘庆传主持。

座谈会分为两个环节,在“街镇治理效能研究”项目汇报环节,“街镇治理效能研究博士工作站”负责人、南京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任克强,从行政执行能力、为民服务能力、议事协商能力、应急管理能力、平安建设能力、智慧治理能力等方面阐释街镇治理效能构成要素以及指标体系,以评估南京街镇治理效能的现状、创新及成效。

博士工作站选取了建邺区南苑街道、栖霞区燕子矶街道、江北新区顶山街道、玄武区梅园新村街道、秦淮区朝天宫街道、溧水区和凤镇6个街镇作为案例进行观察,辨析不同类型的街镇及其治理资源,分析其特色和成效,进而探究多元化街镇治理效能模式。

汇报发言结束后的专家点评中,南京大学成伯清教授认为,群众满意度评估是一种有效的评价方式,能够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出发点。各街镇都有自己的特色,其治理实践既有“规定动作”,也有“自选动作”,可以通过比较研究,使研究成果更具应用价值。

“街镇治理效能研究选题很好。”南京师范大学邹农俭教授如是说。“街镇是我国社会治理中的一个重要单元,客观描述基层实际治理中是一种什么形态,很有意义。街镇治理研究既要有理论思考,也要站位高,去探索一些基层治理最基本的东西。”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张卫研究员表示,团队结构合理、素质较高。每个街镇管理的方式方法不同,街道组织架构、工作职能、群体对象等情况不同,要注重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街道作一个分类,不同街道目标不同,考核的体系也要不同。”东南大学徐嘉教授就此认为,通过一个体系来评价带有全局性的效能,街道的定位是不同的,要细分出来。既要试图构建具有普遍性的评价体系,也要探索差异化评价。

南京大学陈友华教授说,作为南京市青年文化英才培养项目,“街镇治理效能研究博士工作站”成立很有意义,提供了一个科研人员深入基层的平台。街镇治理的形式越来越多,要警惕基层为了创新而创新的行为。研究一方面要强调特色,另一方面要可以推广。

在项目研讨环节,任克强研究员在作主旨发言时,重点介绍了建邺区南苑街道提升治理效能的重要举措的“微网格”。“微网格”聚焦“以党建为引领,以居民为中心,以志愿为前提”的网格治理多元协同、功能闭环及效能监督。打通服务群众的毛细血管,由小区居民和物业人员充当助理网格员,实现身边人管身边事,切实实现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把精细化服务、精准化治理切实落到实处。

南京大学陈家建教授,介绍了燕子矶地区的社会治理中,通过经济、环境、产业、民生等方面重新定位,以“公共服务、商业贸易、文化旅游”为重心,以治理污染、改善环境,带动社会治理效能的提升。

南京林业大学王泗通博士,分享了江北新区顶山街道大力推进社会治理改革创新,以实施“红荷头雁”“组团领跑”“星级服务”“数字未来”这“四大工程”为重点,实施了增进智慧养老等惠及民生的福祉。

“坚持党建引领,强化阵地建设、功能建设和队伍建设,破解基层治理难题,居民群众广参与,凝聚基层治理合力,提升街道和社区治理效能。”这是南京市社会科学院曾盛红博士介绍的玄武区梅园新村街道的经验。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康镇博士说,秦淮区朝天宫街道紧抓“文化朝天宫、幸福烟火巷”的发展定位,助推城市街巷、小区多元主体的共驻共建共享,积极构建政、产、学、研、金、商、居、客于一体的产业链,打造“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努力提升各方主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来自江苏省委党校的杜沙沙博士,介绍了溧水区和凤镇率先打造“游住互补、居业结合”的治理模式,推进“景区+村集体+乡村民宿”的合作发展模式,带动村民居住环境改造升级,打造宜业宜居的街镇区域。

本次座谈会,是在党中央号召着力提升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的时代背景下举办的,专家学者认识到,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家在对街镇治理效能的研讨中,既有战略层面的宏观视野和理性思考,又有实际操作中的经验总结和成功分享,通过理论指导与实践检验的结合,以“有效能”的共建共治共享,做好基层治理这一篇大文章。

来源:扬子晚报网   编辑:秦春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