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11月30日,省社科界第十六届学术大会政治学与法学专场在常州举行。本次专场活动由省委宣传部、省社科联主办,常州大学承办,6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建设法治江苏,推进省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主题,共同研讨理论热点、开展学术交流。
常州大学党委书记陈群在致辞中表示,学校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积极开展社会服务,组建中吴智库研究中心、苏南现代化研究院等35个研究机构等,取得诸多研究成果。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将“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作为到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的重要内容。推进省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应有之义。本场会议聚焦省域层面,是解读“法治中国”建设的学术研究活动,更是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化“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的生动社会实践,必将在促进学科交流、推动理论创新、服务科学决策等方面产生积极作用。
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张新科表示,在推进省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取得更大突破,离不开全省社科理论界的智慧和力量。要发挥智库和思想库作用,坚持问题导向,主动出击,深入了解法治领域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掌握社情民意,预测趋势、找准对策。要扎实开展调研。既做好基础研究,又要加强应用研究,聚焦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法治理论与实践问题,把书上的学问变成我们决策上的参考和实践的指南,让社科研究走进百姓生活,充分汲取实践土壤的养分,提升社会服务能力。要加强基层治理经验的研究总结。立足省情,选取不同领域法治建设的先进典型和样本,揭示规律特征,更好地在法治轨道上推进省域治理现代化。
华东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中心教授胡玉鸿以“新时代美好生活的法理诠释”为题做线上主旨报告。他表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要通过法治保障人民美好生活的实现,分为四个方面。第一,以平等原则促进人民群众尊严感的实现。法律以平等的机制赋予人们同样的机会,确保人的尊严的实现。第二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不断增进民生福祉。民生福祉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就是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第二个层次是不仅满足人们物质需要,而且包括精神层面的需求;第三个层次就是实现共同富裕。第三,保障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第四,“弱有所扶”,织牢民生保障网,完善救治体系等,提升人们群众安全感。
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常务副院长胡铭围绕“新时代‘枫桥经验’与中国式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做线上主旨报告。他指出,“枫桥经验”已经成为一种制度化、体系化、普遍化的基层社会治理范式。新时代“枫桥经验”在本质上则是一套体系化的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基层治理方案。不仅适用于枫桥镇当地的基层社会,其中的法治原则、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民主机理等普遍适用于全国各地的基层社会治理。同时,还通过“网上新枫桥”“数字枫桥”等,做了数字化治理的新探索,有很多启示意义。
上海政法学院法律学院教授张善根围绕“齐家治国:中国式现代化的家国视野”主题做线上分享交流。他指出,家国关系塑造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秩序根基,是研究和理解中国的前提基础。通过齐家以治国,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要路径,要改善家庭结构、恢复家庭功能、提升家庭能力、弥补家庭不足。总而言之,齐家治国既是个体的理想,也是国家的目标。
常州大学史良法学院教授曹全来以“数字技术嵌入社会治理的逻辑、经验与前景”为题做分享交流。他指出,人类社会正面临深刻的数字化转型,社会系统结构与功能的深刻变化,远远超出传统社会系统的复杂性维度,带来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治理挑战,需要从系统复杂性的角度进行深入研究。他建议,数字化社会复杂系统的调控必须始终坚持人类社会共同价值观,以人为本统筹安全与发展,实现社会发展中不同位阶价值的协同性,确保技术发展应用与人类价值目标的统一性。
在“数字与基层社会治理”主题论坛上,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语言学院教授杨俊、金陵科技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沈凌等五位学者围绕“数字经济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新探索”“数字化基层社会治理的法治化保障”等主题做交流发言。“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主题论坛上,南通市委党校副教授康丽丽、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李智等五位学者分别围绕“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协同逻辑及实现路径”“社会治理现代化视阈下城市社区应急动员中的多元主体互动”等主题做交流发言。
经专场学术委员会评审,本场论坛共评出获奖论文21篇,其中,扬州大学冯敏良《社区智慧应急响应:可为空间、现实困境与在地建构》等一等奖论文7篇、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郭嘉诚、张勤《重大风险中城市社区韧性治理的实践探索》等二等奖论文14篇。本次专场活动以线上线下形式举行,线上有百余人参加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