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社科界第十六届学术大会文学与历史学专场
交汇点讯 3月10日,江苏省社科界第十六届学术大会文学与历史学专场在徐州举行。大会由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徐州工程学院承办。来自省内各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的110名专家学者,围绕“弘扬江苏历史文化 推进文化创新创造”主题,聚焦理论热点、追踪实践前沿、开展学术研讨、交流最新成果。
开幕式上,徐州工程学院校长张农表示,近年来学校围绕“徐州大学”创建目标,坚持“学科引领”和“人才强校”战略,高度重视人文社会学科的发展,持续加强学科人才队伍建设,加快高质量发展步伐,形成良好的办学格局。学校将加强文学和历史学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搭建高水平合作平台,深化产学研高质量融合,充分发挥文学历史传承文明、资政育人的作用,为文学、历史学学科创新发展聚势赋能,努力为推动我省文化强省建设贡献力量。
江苏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张新科表示,弘扬江苏历史文化,推进文化创新创造,让历史文化在新时代展现出新的风采风貌,一直以来都是社科界关注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社科理论工作者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和总书记对江苏重要讲话指示精神为指引,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为擘画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贡献自己应有的智慧和力量。社科理论工作者要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历史文化的基础理论研究,重视相关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助力江苏历史文化品牌标识打造,努力将江苏历史文化传承好、发展好。
颁奖仪式
江苏省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许益军宣读获奖论文表彰决定。本次文学与历史学专场共收到论文143篇,经学术委员会评审,共评出获奖论文42篇。其中,一等奖14篇、二等奖28篇。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员、《江苏文库·史料编》主编江庆柏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员、《江苏文库·史料编》主编江庆柏围绕“江苏文献整理与文化研究”作主旨发言。他简要介绍了《史料编》的编纂和出版情况,以及为体现《史料编》的地方史料特点,编纂团队在类目设置、图书选择等方面所作的安排、设计。《史料编》类目设置除参照一般地方文献类目设置外,还特别设置了有鲜明江苏特色的类目。课题组多渠道搜集图书,丰富了《史料编》的内容,也使得读者可以更全面、更深入了解江苏的历史、社会。
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院长、《江苏文库·精华编》主编徐兴无教授
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院长、《江苏文库·精华编》主编徐兴无教授以“汉朝为什么伟大”为题作主旨发言。他认为,汉朝是“平民建立的王朝”,刘邦集团开启了中国“布衣天子”和“布衣将相”的政治格局;汉朝儒家、道家、辞赋文学兴起,并融合其他地域主流文化,为汉代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汉朝“求贤治国”,平民社会奠定了公天下的社会基础,而举孝廉等儒家用人标准和“汉采众议”议政制度维系了政权稳定性;汉朝相对重视民生,这一时期与民休息、税赋较低;汉朝“道并行而不悖”,王道与霸道并行、儒家经典与阴阳五行并行,文学之士与文法之吏并存,等等。汉朝在思想、政治等方面对后续朝代有着深远影响。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江苏省明清小说研究会会长冯保善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江苏省明清小说研究会会长冯保善以“水路·戏路·传承之路:传承创新中发展的运河戏曲”为题作主旨发言。他分别介绍了古代运河戏曲及戏曲作家的地理分布、运河戏曲艺术的传承创新等。他认为,“水路即戏路”,从杂剧、戏文、昆曲、传奇到京剧艺术,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每一种重要样式,每一个重要发展环节,无不与运河有关。他从梳理运河戏曲文化资源、保护濒临失传戏曲艺术、加大对相关研究支持力度、整体规划和统筹安排相关建设等角度,提出对“运河戏曲文化长廊”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南京图书馆馆长陈军教授
南京图书馆馆长陈军教授发表了“延安时期江苏文艺人考”的主旨发言。他以在延安时期出现的江苏地区文艺学家为介绍主线,着重介绍了作者生平、作品创作背景、作品文艺价值等,并通过列举江苏文艺家及其作品,展现该时期江苏文艺在中国文艺中的重要地位。
江苏师范大学汉文化研究院副院长王健教授
江苏师范大学汉文化研究院副院长王健教授以“江苏楚汉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前瞻——以徐州汉文化研究为中心”作主旨发言。他依次介绍了江苏楚汉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徐州楚汉文化研究的重大进展,还结合个人科研实践谈了几点研究建议和意见。他认为,要拓展本专题研究的资料来源,最大限度还原历史文化风貌和深化楚汉文化研究;要从文化哲学的维度,深入探索楚汉文化的生成机制;要大力倡导学术争鸣的风气,力求在观点交流、互动中求真创新,提升楚汉文化研究品位。
会议还举行了文学组和历史学组分论坛,分别围绕“江苏文脉与新时代文学精神的阐述”“汉风吴韵——江苏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进行研讨,多位获奖论文作者代表分别作主题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