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通知公告
项目动态
管理文件
文件下载
社科成果
社科动态
人才巡展
高校社科
图片新闻
相关链接
新质生产力全面赋能新型工业化
发布时间:2024-03-19 11:21:00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充分发挥创新主导作用,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促进社会生产力实现新的跃升。新时代新征程,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工业稳则经济稳,工业兴则产业兴,力争到2035年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新质生产力作为先进生产力的典型代表和前沿领域,是我国新型工业化实现的关键变量,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也是我国在大国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的巨大能量。我们需要立足新质生产力的本质,紧扣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规律,锚定新质生产力的智能特征,构建高端技术生态,推动数字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型工业化,为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新要素驱动

技术—经济范式的形成是通过生产要素的变迁实现的,从棉花时代的手工作坊和机械化生产迈进芯片时代的电子计算与自动化生产,再演变至今日人工智能时代的智能化和数据驱动生产,每一次进程的演进不仅标志着生产方式的根本转变,也反映了科技创新的深刻影响力。第四次工业革命加快了技术应用的节奏,并将人类和智能机器之间的边界转移到了工业部门的各个领域。不同于传统生产力的技术与要素,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内生动力,是智能时代生产力发展的新向度。新质生产力的“国情特质”与新型工业化的“中国特色”具有内在一致性,这意味着坚持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深化和推动新型工业化的应有之义,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是促进新型工业化的内在要求。

新质生产力相对于传统生产力在质态维度的跃迁,关键在于技术创新驱动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发生“质”的变革,新质生产力由“高素质”劳动者、新质料”生产资料共同构成,包括三个维度。一是新劳动者。劳动者是生产力生成中最活跃、最具决定意义的能动主体,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对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的需求更为庞大,嵌入式编程、数据分析、虚拟仿真、机器学习与深度学习、新能源开发与储能研究、新材料研究等正在成为高级劳动技能。因此,不同于以往技术有限的普通技术工人,参与新质生产力的劳动者是具有知识快速迭代能力的创新型人才。二是新劳动资料。新劳动资料指的是数字技术赋能的劳动手段,既包括工业机器人、工业母机等硬件形态的实体性劳动手段,也包括数据库、操作系统等基础软件性质的非实体性劳动手段。新质劳动资料使“算力”成为数字经济时代起主导作用的新的生产力,以嵌入式传感器、高性能服务器、图形处理单元(GPU)、张量处理单元(TPU)、5G通信基站、云服务器和高性能存储设备为代表的新质劳动资料深刻改造了传统工具机、传动机和控制系统。三是新劳动对象。新的劳动对象主要体现为数据要素。数字经济行为,其本质是生产消费数据资源的收集汇聚和智能算法结果的回嵌应用。将所有消费和生产环节、所有空间物品及各类行为动作都数据化,实现数据全纳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数据孪生是必然趋势。新劳动者、新劳动资料、新劳动要素的全要素驱动和叠加效率是新质生产力赋能新型工业化的战略基点和微观基础。

新产业布局

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新质生产力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核心驱动力,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孕育催生出一大批新兴产业,扎实提升我国制造业的创新能级和规模能级,筑牢现代化产业体系根基,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提供解决方案。新质生产力催生的大量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及其迭代生长,为新型工业化的内涵式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产业基础。

大国竞争倒逼各国增强基于中间产品本地偏好的产业韧性,各国产业内分工布局和创新链策略从“效率优先”转向“战略优先”,因此,新型工业化更加突出“自主可控”的技术创新。新质生产力着重通过培育和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全链路推进新型工业化向纵深拓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经济增长引擎。未来产业则是基于重大前沿科技的突破性创新成果,跨越原有的技术轨道,构建出新的研发范式,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起到前瞻性的引领作用,是未来大国深度布局、巨头激烈角力的竞技场,包括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一般来说,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初步完成了重大技术试错,从技术创新阶段发展到产业创新阶段,未来产业则仍处于科技创新的试错阶段,产业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尚不明确,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破解“卡脖子”技术的着力点,当“卡脖子”技术对技术需求方造成威胁时,新兴产业能够起到替代作用,有效破解技术需求方的“卡脖子”困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产业从渐进追赶转向突破引领的必由之路,是新型工业化的本质内涵。

坚持新质生产力驱动发展,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突破创新和规划落地,一方面,要着力培育自主研发产品,建立自主可控的科技创新系统。全面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夯实自主技术体系的“技术底座”,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另一方面,要开辟新市场、挖掘新的生存资源,致力于场景创新。新质生产力的培养,既需要高强度的研发投入,又要面对市场打压导致的营收不足,只能选择开辟新市场、挖掘新的生存资源。中国消费品市场正在朝个性化和场景驱动的消费模式转型,大量的新场景、新品类、新赛道集中涌现,应用场景丰富的综合优势为科技领军企业走出生存困境、获取生存资源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新系统保障

随着新质生产力的加快培育和形成,新型工业化推进取得重要进展,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步履铿锵,中国工业高质量发展动能强劲。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23年)》显示,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50.2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0.3%,其中第二产业数字经济渗透率为24%,第二产业数字经济全要素生产率整体呈现先升后降的态势。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还有很大空间,需要系统化的创新保障。

在培养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尊重市场经济规律为前提,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强部际协同、央地协作,激发各类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金融机构等多方主体的能动作用,促进制度、政策和环境的紧密耦合,一体化推进技术攻关、迭代应用、生态培育,提高产业基金投入的靶向性和精准度,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攻关突破,以此构建链长制赋能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为筑牢新型工业化的产业根基提供国家角色突破与超越路径。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力量,科技基础雄厚、创新资源丰富的中央企业通过技术引领、需求拉动等方式整合特定技术路线和商业模式,推动产业发展,成为产业生态领导者和国家核心竞争力的载体。新型举国体制通过组织架构调整和组织流程再造,自主创建内部研发部门,打破技术创新过程中的组织惯性,避免陷入创新陷阱。

当前发展转型阶段,尤其要充分发挥中国超大规模市场和市场扩张潜力的优势,以内循环的市场优势弥补外循环的生态劣势,带动自主可控创新生态系统加速繁荣。从市场规模看,我国是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和第一大网络零售市场,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明显。庞大的国内市场、稳定的国内消费、良好的增长势头等积极因素为经济主体分工的相互嵌套、共生创造了前提条件,为新质生产力赋能新型工业化奠定了量变基础。只有通过创新形成与市场需求高度适配的供给,市场主体及时广泛地积极参与,才能形成持续成长的新质生产力。此外,还要充分发挥庞大规模的市场主体在构建新型产业体系中的作用,特别是要充分发挥处于创新与产业技术核心地位企业的引领示范作用,使庞大规模的大、中、小企业构建起合理分工、良性合作竞争的产业链集群。

新质生产力对劳动力的影响不仅具有创造效应,也具有替代效应,可能会导致劳动力分化。我国新型工业化是以人民为中心,这是区别于西方工业化的一个根本标志。新时代推进新型工业化,需要劳动者具备相当的知识、技能和创新水平,使劳动者素质与新质生产力发展更匹配,更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对劳动者的内在要求。教育是人工智能时代赢得国际竞争的关键,超越技术的工具性思维,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情境,培养以新文化、新技能、新知识武装自身的高质量劳动者,实现劳动者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推进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战略的决定性动能。

(作者系北京理工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教授)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宋宪萍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