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通知公告
项目动态
管理文件
文件下载
社科成果
社科动态
人才巡展
高校社科
图片新闻
相关链接
文润江苏:推进习近平文化思想生动实践地建设
发布时间:2024-10-15 11:31:00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构建起未来五年全面深化改革的全景图。全会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纳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七个聚焦”,立足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这一本质要求,对健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体制机制作出了重要部署。省委十四届七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江苏省委关于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的决定》,紧密结合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江苏的重大任务,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江苏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和中华文明的成果集聚地,必须在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上勇当先锋,努力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走在前、做示范,加快推进习近平文化思想生动实践地建设。

以文铸魂:在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上率先实现突破

江苏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的实践基础、人才基础、研究基础均较为雄厚,在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上率先实现突破,有着比较充分的学术条件和良好的社会环境。一是合理布局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原创和跨学科发展的攻坚项目,以高校、党校、社科院等为依托,作为承担主体,同时组建跨单位跨学科的重点攻关团队,发挥全省科研基础雄厚的整体性优势,集中优势力量开展合作研究,力争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理论研究上取得重大原创性成果。二是加强社科期刊阵地建设,充分发挥其在引领学术方向、培育创新人才、交流创新成果、提高传播效能上的作用,通过资助设立重点栏目、奖励学术创新人才,进一步强化期刊的学术创新特色,使之成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创新成果的集中展示窗口。三是深化新型智库建设,集中力量组建集学术创新和资政研究创新于一体的高水平智库,将研究数量上的优势转化为研究质量上的优势,同时避免与现有体制内研究机构承担科研工作上的重复叠加。

以文化人:在构建中华传统美德传承体系上提供江苏范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现代文明的历史基因和精神之根,中华传统美德为中国式现代化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滋养。江苏人文底蕴深厚、道德先贤辈出、文教事业发达,为构建中华传统美德传承体系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并在全国率先推出了道德讲堂,成为公民道德建设制度化体系化的样本。一是启动中华传统美德江苏宝典编撰工程,结合江苏文脉梳理道德箴言和人物故事,寓理于事、彰德于人,为传承中华传统美德提供经典读本及多媒体产品,形成传统美德传承谱系。二是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结合道德讲堂开发“德行天下”线上聚合平台,将传统美德的时代传承与道德生活的日常实践结合起来,发挥社交网络道德舆论的正向激励功能,引导人们日行一善、积善成德。三是贯通社会大思政体系,培育思政课教育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相融通的师资队伍,发挥以师育人、身正示范的社会带动作用。由此,构建起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典籍—场域—师教”三者有机连通体系的江苏范式。

以文惠民:在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上形成样板

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就是要以高质量的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文化生活的需要。江苏文化基础雄厚、文化人才荟萃、文化成果丰富,可以在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上率先示范、形成样板,筑牢文化强省的群众基础。一是建立和充实省文化和社科名家名师人才库,开通街镇基层文化精品直通车,提供年度文化精品进基层“菜单”,组织名家名师与基层群众面对面交流,并与基层文化社团结对形成“名师带团”工作制。二是建立省文化精品线上聚合平台,面向基层和大众拓展在线传播,提高群众日常文化生活中高质量文艺作品的丰富度和集成度,并将创作导向与人民期盼贯通起来,激发群众创新创造活力,通过文化数字平台形成“名师带徒”互动传播。三是开发省优质教育在线课程体系,面向社会提供教学名师主讲的精品课堂,构建学科齐全、有序衔接、教学生动、制作精良的文化课程体系,并通过AI技术平台形成师生互动,既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社会均衡直达,又发挥“名师带教”的社会教育提升功能。

以文兴业:在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上成为先导和示范区

中国式现代化以人的发展为最终目的,开拓了人文经济学的新视域,推动人文与经济交融共生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在科技创新日新月异的技术加速时代,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既是人文经济发展的时代主题,又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有效路径。江苏经济基础牢固、人文资源丰厚、科技教育发达、人民生活富裕,为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奠定了良好的要素条件和市场环境,应当在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上成为先导和示范区。一是全面布局AIGC、AIGS与文化生产的深度融合,依托数字新基建的良好支撑,大力支持文化生产机构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催生“文智”新业态。二是深化文商体旅农媒等跨界深度融合,以文赋能、以商链接、以旅引流、以体增色、以农共富、以媒促消,全面提升文化消费的复合性体验,催生“文融”新业态。三是围绕个体数字化生存,开发个体数字信息生活集成专属商业平台,如个人数字书房、数字影院、影像中心、健康中心、成果中心等,为个体信息资产的管理和运用提供安全可靠的数字平台服务,催生“文库”新业态。

(作者为南京市社会科学院院长、研究员,江苏省扬子江创新型城市研究院首席专家)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曹劲松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