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盖全国2323个农业县(市、区),新收集农作物种质资源13.9万份;新发现鉴定畜禽地方品种51个,采集制作畜禽遗传材料107万份,对61个畜禽濒危资源开展抢救性保护;首次查清全国水产养殖种质资源底数,采集制作水产遗传材料12万份……历时3年的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日前全面完成。此次普查聚焦摸清家底与拯救濒危资源,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实施规模最大、覆盖范围最广的一次农业种质资源普查,为我国种业科技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用中国种子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种质资源作为“农业芯片”,不仅是农业产业链的源头和农业科技原始创新的物质基础,更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的战略性资源。
作为农业强国的科技创新源头,种质资源事关粮食安全。种业振兴的目标是以种业科技自立自强支撑引领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为此,我们需要加快推进种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聚焦种质研发、生产、储备、加工、流通、销售、监管、成果保护等全过程、多环节,推动形成政府、研发机构与企业功能互补、协同高效的种业发展新格局,增强农业强国建设的科技创新这个第一动力,从容应对外部环境对粮食安全的潜在影响。
种质资源既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生态安全的关键支撑。不同的种质资源具有多样的优良性状,可用于提高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和适应性。多元化的农业基因资源是生态农业的生产基础,生态位差异可以增加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增强农业生态系统的抗逆性和恢复力。通过挖掘种质资源自身潜力、保护地方特色种质资源,培育需肥少、用水高效的农作物,可减少肥药等投入品使用量,降低水资源依赖,有助于维护农田生态系统平衡。
科学合理利用种质资源,是实现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的前提。随着我国种业地位的空前提升,种业振兴的新动能不断蓄积,相关产业化发展迎来了新机遇。当前,在种质资源普查的基础上,我们需要进一步全面系统谋划种业发展路径,通过加强顶层设计来抢占种业振兴的科技竞争制高点,加快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种业保障体系。有效开发和利用好现有种质资源,须重点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推动种质资源惠益共享。这是确保资源保护和利用可持续性的重要机制。建立完善的共享机制,建设标准化、信息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种质管理信息平台,提高种质资源的共享利用效率。开展农业种质资源保护性开发,加快布局建设种质资源库和保种场。完善品种审定、种子储备、司法案件处理等配套规章,制定品种权转让交易、种子生产基地建设、品种试验规程等规范性文件,制定种质资源共享利用办法,对种质资源申请、获取、利用、信息反馈及惠益共享等作出明确规定,完善种质资源的共享流程和利益分享机制。
二是促进多方参与合作。鼓励公益性研究机构与种业企业在资源创新方面开展深入合作,加速农业种质资源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提高产业化发展水平,探索种质资源资产化。在农业种质资源数据集成应用上,探索交叉前沿技术,提高数据开发运营效益,在优异基因资源发掘、品种选育、特色农产品开发、种植指导、市场预测、数据共享与应用等产业环节积极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应用。
三是强化法规保障和支持力度。规范种质资源和品种管理,强化种业财政投入,支持商业化育种以及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建立多元化投资渠道,支持种质资源开发、常规品种培育、关键技术及标准研发。可设立种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科研育种、企业发展、基地建设、品种中试、质量检测、市场监管、信息服务和种子储备建设。强化政策制度研究,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完善种子管理体制改革、种子产业重组、种子市场培育相关配套,确保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在法律框架内有序进行,为种业振兴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
种质资源是农业的根基。在农业现代化的征程中,我们要以种业科技自立自强为目标,加快推进种业振兴行动,牢牢把握种业研发育种制高点,推动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为实现农业强国建设筑牢基础。
(作者分别系上海交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农村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农业农村部都市农业重点实验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