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项目管理
政策制度
资料下载
重点智库
社科动态
图片新闻
相关链接
全球价值链演进与中国产业发展实践
发布时间:2025-08-05 09:31:00

当今全球大国竞合博弈愈演愈烈,经贸问题日益政治化、工具化和武器化,WTO规则下形成的全球价值链和国际分工体系正在被重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先后大致经历了全球价值链客场切入和全球价值链双重嵌入两个典型阶段。面临当前的全球价值链重构的态势,我们必须认真分析全球价值链动态演进与重组规律,总结中国产业发展实践并制定正确的战略与政策。

改革开放初期全球价值链的客场切入

全球价值链的本质是涉及生产、贸易、投资等多层次的立体式网络分工,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主导了各环节的国际分工体系。为了利用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优势和市场优势,跨国公司往往采取保留产品研发设计、品牌营销等核心业务,而将非核心的生产工序外包给发展中国家的策略。这种垂直形态的价值链分工,为中国企业承接代工业务、融入国际循环提供了契机。

改革开放初始,中国要素禀赋极度失衡,劳动力极为富余,而资金和技术则极为短缺。按照要素禀赋理论,中国应该大量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先进设备、原材料和引进资金与技术。为此中国瞄准全球市场发展出口导向型经济,通过“客场切入”全球价值链,发挥中国在生产制造方面的比较优势,形成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发展模式。

中国的低成本优势客观上为跨国公司将最终产品的生产和装配业务放到中国创造了条件。尤其是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由于具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和成熟的完善的制造业配套能力,自然地扮演了跨国公司国际代工者的角色。对中国企业而言,所制造的产品贴上“中国制造”标签再销往海外,不仅造就了以外资开放为代表的江苏模式和以民营经济为代表的浙江模式,释放了经济发展潜力,也使“中国制造”成为这一阶段全球化的突出特点。

客场切入全球价值链,本质上是依附式嵌入国外市场主导的全球价值链,中国制造业只能被动从事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加工、装配制造和生产环节,全球价值链首尾两端的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等高附加值环节则被发达国家牢牢控制,中国企业难以沿着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价值链进行转型升级和价值链攀升。

扩大开放阶段全球价值链的双重嵌入

随着中国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加上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国家“逆全球化”风潮的兴起,中国制造业面临发达国家“高端回流”和发展中国家“中低端分流”的双重压力,产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遭遇多重挤压。摆脱低端锁定困境的关键,在于增加对产业部门高级生产要素的投入,增加知识资本、人力资本、技术资本密集的高级生产者服务的投入,把价值链转化为具有促进产业升级功能的学习链和创新链。一方面,中国要进行产业升级;另一方面,中国要重构“以我为主”的全球价值链。这一背景下中国产业发展的新特点是:企业首先在园区内扎堆,形成各具特色的地方性产业集群,然后再以集合形式抱团嵌入全球价值链,表现出鲜明的全球价值链双重嵌入特征。

相比于单个企业孤立地切入全球价值链,这一阶段中国企业以产业集群抱团方式嵌入全球价值链具有诸多优势。首先,大量中小企业参与产业集群有助于形成分工精细的供应链体系和生产性服务系统,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保障。其次,产业集群抱团嵌入全球价值链,有助于单个企业依托公共机构提供的各项生产性服务,加速实现产品升级和工艺升级。最后,在双重嵌入的模式下,企业总部位于国内,工厂集中布局在当地产业园区,这种形式有利于对抗各种不确定风险,实现全球价值链、国家价值链和全球创新链之间的战略互动。

从推动中国企业双重嵌入全球价值链的举措来看,中央政府先后出台“一带一路”倡议、引导跨国科技产业园区建设、推动国际产能合作,地方政府也在中央政策的指导下大力兴建产业园区、实施“互联网+”与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借由政府力量帮助国内企业形成若干产业集群并抱团嵌入全球价值链,既重塑了国家价值链的治理结构,也重塑了双向开放的全球价值链,形成了以中国为枢纽点的“双环流”体系。

大国博弈时代全球价值链的主场重构

中美贸易摩擦以来的全球价值链调整,主要表现为:一是全球价值链趋向短链化、区域化、集中化,中间品贸易趋于减少;二是反映全球价值链结构的跨国微笑曲线变得愈发陡峭,基于价值观的价值链分工模式日渐显现。这种结构的调整主要还是因为发达国家对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采取打压与迟滞措施。在供给面,发达国家以技术脱钩和投资限制阻碍中国产业升级,包括关键设备和零部件断供、列入各类出口管制实体清单、限制对华高科技领域投资、中断科技交流等;在需求面,发达国家把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转化为关税战等经济、政治武器或手段,一方面打压中国出口企业,另一方面胁迫中国企业进行产业转移,从而虚化和空洞化中国经济,具体做法包括实行“友岸外包”“近岸外包”政策、制定严苛的产地原则、在新贸易协定中注入“毒丸”条款。通过以上手段,发达国家正全面解构中国已经双重嵌入并有效运作的全球价值链,进而重组由发达国家主导的所谓安全的全球价值链体系。

面对发达国家主导下的全球价值链解构和重组,中国在战略方向上需要从融入全球价值链向构建国家价值链转变,尤其是要在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基础上,加速形成内需主导型全球价值链,实现全球价值链主场重构。内需主导型全球价值链是在内需主导型战略下,依靠强大的国内有效需求建立起的“以我为主”的全球化产业分工组织机制,其基本特征是拥有自生能力、强调动态竞争、重视大国优势和具备良好的产业链延伸。例如,中国高铁将国内市场巨大运输需求的内需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实现了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在国内市场效应的作用下,中国高铁开始向海外市场输出,最终成功实现技术“出海”。

加快形成内需主导型的全球价值链,即构建“中国链”,实现全球价值链的主场重构,一是要全面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二是要大力改善营商环境,营造更加国际化、规范高效透明的营商环境和制度环境,吸引全球高端产业向中国转移。三是要加快形成在战略竞争方面具有系统重要性的超大规模国内市场。四是要合理引导和布局中国制造业向外转移的区域和产业环节,加强与承接国家之间的全球价值链联系,推动建成中国主导、链接全球的价值链体系。

(作者为江苏省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江苏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路径与机制研究”首席专家,南京大学长江产业发展研究院常务院长、首席专家)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刘志彪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