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 学科专业是高等教育体系的核心支柱。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是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重要抓手,是抢占科技制高点的关键之举,是破解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的有效途径。9月2日,江苏省教育厅召开《江苏省高校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实施方案》新闻发布会,就急需学科专业快速布局、学科专业内涵更新等改革试点工作进行解读。
近日,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实施《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行动方案(2025-2027年)》,推进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工作。江苏省因高等教育资源集聚、改革意愿强烈,被教育部列为专项试点省份,开展急需学科专业快速布局、学科专业内涵更新等改革试点工作。江苏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于近期印发实施《江苏省高校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指出,到2027年,新增学科专业点中属于国家或江苏急需的占比超过85%,理工农医类学位授予点占比超过60%。到2030年,学科专业布局全面调整优化,江苏“1650”产业体系所需学科专业覆盖率达到100%,全面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强省、科技强省、人才强省建设。
“学科专业调整优化是服务国家战略的必然路径。”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杨树兵表示,人才供给与产业升级亟待深度融合。高校发展也亟须破解同质化发展与提升质量的双重挑战。要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国家重大战略急需人才培养,推动江苏省高校建设一批支撑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学科专业,形成面向江苏优势产业的学科专业设置调整新机制,构建学科专业内涵更新建设新模式,全面提升学科专业设置的科学性、适配性、敏捷性和前瞻性。
《方案》提出实施四项行动:一是实施急需学科专业超常布局行动,紧扣江苏产业创新需要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创新构建“产业链需求牵引+学科链创新供给”双向赋能的急需学科专业超常规设置机制。二是实施学科分类发展卓越提升行动,启动顶尖学科筑峰计划、基础学科筑基计划、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筑优计划、文化传承学科筑源计划。三是实施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更新行动,建设面向未来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江苏学院”,面向高质量专门人才培养的专业特色学院,面向产业发展需求的卓越工程师学院,培育新时代优秀导师的江苏省导师学院。四是实施学科专业发展机制深化改革行动。创新复合型拔尖人才培养机制,构建多元多维学科专业评价机制,健全学科专业预警和退出机制,健全研究生、本科、高职学科专业协调发展机制。
江苏省教育厅研究生教育处处长金科表示,江苏高校将立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与江苏产业创新发展需要,打造与产业链精准耦合的学科链体系,构建以学科链、产业链为双链,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和高新区等协同参与的创新联合体。南京大学副校长陆延青表示,未来,南京大学将积极布局多项试点改革任务,结合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跨学科“博士+硕士”双学位项目试点等,持续探索创新复合型拔尖人才培养的“南大模式”。
苏州大学副校长姚建林介绍,苏州大学统筹推进“学科—学位点—专业”三位一体建设,开展基础学科专业厚基建设,深化构建学科交叉融合创新生态,探索“博士+硕士”复合型人才培养新模式。未来,苏州大学一方面持续完善“科学统筹—持续发展—精准评价”三位一体治理体系;另一方面实施“学科专业建设三年攻坚行动”,加速培养适应科技发展、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层次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