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项目管理
政策制度
资料下载
重点智库
社科动态
图片新闻
相关链接
以术语为媒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
发布时间:2025-09-02 15:39:00

本报南京讯 8月30日,文本·知识·话语——术语与翻译跨学科研究创新论坛在南京大学举行。与会学者从文本生产、知识传播和话语构建的跨学科研究视域出发,围绕术语实践与理论探索、术语与翻译研究方法论创新、译名研究的历史视域与知识路径、当代多领域术语翻译与国际传播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

中国历史上的术语翻译实践极为丰富。南京大学社会科学处处长高方表示,这种丰富性不仅表现在术语翻译体量上,而且体现为术语概念类型的多样性、术语翻译实践模式演化的动态性以及术语翻译反哺于中国文化形塑的创造性。这些丰富的翻译素材与现象应当成为世界翻译研究的宝贵财富。

在中国翻译史的千年沿革中,术语概念的语际表达与流播是中华文化形塑和外传的内隐线索兼实践表征。南京大学术语与翻译跨学科研究基地主任魏向清提出,以文本为基、术语为媒,能解锁特定时空知识延异与话语嬗变的历史逻辑,也是加强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有效方式。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何宁认为,术语的跨语应用已成为国家对外学术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对人类知识的有效传输与交流,对不同地缘文明之间的话语互通影响重大。

在具体研究领域,贵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张必胜提出,明清时期西学东渐过程中,确立了大量外来汉译数学术语,这些新术语的使用伴随着新知识的传播,对中国数学话语体系产生显著影响。南京大学大学外语部教授李寄立足中国学术话语体系构建的视域,结合“化境论”的当代训释研究提出中国传统译论当代训释的理念、原则与方法。

湖南科技大学近现代中国翻译史研究中心主任张景华聚焦“封建”这一译名的创生与传播现象,从“术语革命”视角论证了“封建”概念泛化的合理性,提出近代中国知识界通过“封建”的“术语革命”为中国革命道路的话语构建奠定了基础,正确把握其“术语革命”的价值有利于当代学术界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西南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张春泉关注当代流行语中的新术语。他发现,作为流行语的术语如“元宇宙”“新质生产力”“互联网+”同社会语境之间存在深层次的互动机制,这些语言现象可以支撑现代语用学对传统修辞学语境观的修正。

生成式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的飞速迭代给翻译实践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同时也为术语概念的语迹表达与传播研究提供了新空间。中国翻译协会副会长刘成富提出,译者应以开放的胸怀和乐观的心态拥抱AI技术,主动适应人工智能带来的新变化。要根据市场需求培养新时代术语翻译人才,促进学术与产业融合,以更好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全国科技名词委专职副主任裴亚军表示,术语更新是科技创新的基础,是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文化传承和科技话语权建设的重要支撑。

安徽大学大学外语教学中心主任朱玉彬研究发现,大语言模型提供的多种模态数据可以更好地帮助译者理解术语概念,应对术语翻译中的文化复杂性问题。展望未来,术语翻译研究应充分利用大语言模型优势,推动学科术语翻译实践与理论的发展。

全国科技名词委事务中心审定业务七处处长王琪表示,推动术语翻译事业发展,要提升术语规划的战略定位,制定和落实术语政策与规划文件,加强术语学服务学术体系构建理论、策略研究,建立日常术语发布协调机制。

会议由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主办,南京大学术语与翻译跨学科研究基地承办。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记者 吴楠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