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通知公告
项目动态
管理文件
文件下载
社科成果
社科动态
人才巡展
高校社科
图片新闻
相关链接
“公园20分钟理论”背后的期待
发布时间:2024-04-12 09:44:00

这段时间,“公园20分钟理论”引发都市人强烈共鸣。研究表明,每天在户外待上一小段时间能够让人更加快乐,即便是不做运动,只是每天到公园待上20分钟也能让状态更好。这就是“20分钟公园理论”。也因此,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休息时刻去公园逛逛、在长椅上坐坐。

大自然具有治愈功能。事实上,在“公园20分钟理论”提出之前,已有许多研究证实,经常到自然环境中走一走,对人体有诸多好处。自然环境有助于使大脑的控制中心得到放松和休息,可以显著降低人体皮质醇(压力荷尔蒙)的水平。“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从古至今,这颗“自然药丸”都是治愈我们身体与精神的良方。对于都市人来说,城市公园提供了一个接近自然的出口:这里的绿意和生机,让生活中积聚的压力得以释放,个体精神层面得到慰藉。

“公园20分钟理论”也恰恰说明,城市公园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近年来,多地开展“留白”“增绿”行动,城市绿色空间不断拓展,城区街巷或腾退还绿,或疏解建绿,或见缝插绿,街心公园、口袋公园、主题游乐公园数量不断增加,大大提高了公园的可及性。越来越多的市民把逛公园当成一种日常,在身边的公园中找寻绿色带来的惬意。让公园的价值被更多人认识和看见,将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演绎带来更多启发。

城市绿化是生态工程,也是民生工程。“公园20分钟理论”很接地气,在人们的竞相追捧中,也暗含诸多期待。“低成本快乐”的共情传播本身就表明,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这也是生态惠民的题中之义。与节假日逛公园相比,“公园20分钟理论”侧重于随意性,人们希望抬抬脚就能亲近自然。因此,打造更多小游园、微绿地等小而美的绿色空间,让幸福半径更小,身边的“小确幸”才能更加充盈。此外,公园关键是能让人们走进去、坐下来,甚至“浸入式”融入。现实中,还有一些地方存在公园设施老旧、形式单一、绿化过少等问题,特别是在老城区,公园失去了亲民、便民性,如何“见缝插绿,应绿尽绿”,应该是一道愈发重要的课题。

亲近自然是人的天性。对于一座城市来说,在鳞次栉比的“钢铁森林”中,如何重新找到一种更具亲近感和烟火气的“打开方式”,是当下城市发展中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绿意环绕的自然之美,市井繁华的街头烟火,让钢铁水泥建筑不再冰冷,人与城市的距离也不断拉近。在快节奏的工作生活中,这些细小的生活切片,恰恰满载着人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通过绣花般的细心、耐心、巧心,提升城市治理精细化水平,让人们打开更多“诗和远方”,慢“读”细“品”城市魅力,这是快与慢的辩证法,更彰显着“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价值理念。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魏晓敏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