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通知公告
项目动态
管理文件
文件下载
社科成果
社科动态
人才巡展
高校社科
图片新闻
相关链接
把握教育“三大属性”,深化教育综合改革
发布时间:2024-10-15 11:29:00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谋划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既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续篇,也是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新篇,彰显了我们党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强大决心和坚强意志,必将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大动力。9月9日至10日,全国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成教育强国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是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先导任务、坚实基础、战略支撑。作为江苏教育系统的党员干部,必须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持之以恒抓好改革落实,当好教育强国建设的实干家。

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挺膺担当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政治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三全育人”“五育并举”为抓手,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要全面推进“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加快构建“大思政课”“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新格局,用党的创新理论教育引导学生,着力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面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一最大的政治,江苏教育系统的党员干部,必须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与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精神,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政治使命,做好“教育强国、江苏何为”的重大课题,持续增强教育综合改革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创造性,打造“公平共享、全面多样、开放融合、卓越创新”的教育样板示范高地。

牢牢把握教育的人民属性,以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不断实现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人民期盼。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时指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不断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牢牢把握教育的人民属性,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坚守教育的公益性、普惠性、公平性。牢牢把握教育的人民属性,要更加突出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民生上抓教育,完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推进机制,完善就业与招生、培养联动机制,拓宽就业渠道,让每个青年学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决定》提出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建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有学上”的需求得到满足后,对“上好学”、接受更好教育和更加多样化个性化教育的期盼更加强烈。江苏在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中,致力于强化育人本质,教育招生考试的公平性与科学性得到全方位提升,人才选拔的科学性进一步增强,对中学教育的引导作用进一步彰显。聚焦新时期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人民需求,必须持续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深化“教考招”一体化改革,推进普通高中课程与教学改革,强化普通高中基础条件保障,进一步扩大学生选择权,让改革的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最广大人民群众。

牢牢把握教育的战略属性,以分类推进高校改革统筹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统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牢牢把握教育的战略属性,要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根据人口变化情况和高质量发展需要,科学规划本科生、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培养规模。牢牢把握教育的战略属性,要更好地聚焦国家重大的战略前沿和新兴领域,优化科研资源配置,加强有组织科研,真正把研究成果转化为先进的生产力,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牢牢把握教育的战略属性,要更好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能力,不断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全面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和水平。《决定》提出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全面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这是新的时代要求,也是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重要举措。第一,要加强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提升高中与高校在培养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等方面的衔接性和贯通性,扩大“大学—中学”衔接的覆盖面;第二,要完善学生学习实践制度,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现实运用、对创新的切身感知,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提高科学思维能力、探索未知的兴趣和创新意识;第三,要为拔尖创新人才的脱颖而出提供更多更新赛道,在确保学生公平受教育权的前提下,拓宽拔尖创新人才发现、选拔、培养机制,有针对性地开发其学科潜力和创新能力,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做好人才支撑。

(执笔:陆苍海,省委党校第18期中青年干部培训二班学员、江苏省教育考试院高校招生处处长)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江苏年轻干部政治教育研究中心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