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论坛2013”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馆举行,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华建敏出席开幕式并致辞。论坛的主题是“挑战与创新——社会转型与社会管理”,来自海内外知名院校的专家学者参加研讨。
本届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主办,社会转型与社会管理协同创新中心承办。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出席主论坛并致辞,副校长杨慧林主持开幕式及主论坛。
华建敏副委员长对社会转型与社会管理协同创新中心组建成立以来取得的成果表示祝贺。他指出,社会管理意义重大,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紧迫问题。加强社会管理,不仅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也有利于发挥人力资源优势,激发社会创造活力。他指出,社会管理应与国家发展和改革的步伐相适,借鉴国际经验,立足中国国情,防止脱离实际、脱离民心的制度安排。相信由中国人民大学联合各高校组建的“社会转型与社会管理协同创新中心”一定能够建设成为社会管理领域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水准的国家智库,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陈雨露校长在致辞中指出,当代中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社会转型与社会管理创新处在紧要的关键时刻。在体制创新急需中国智库的时代背景下,中国人民大学积极筹划并组建了“社会转型与社会管理协同创新中心”,立足于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真问题”,突破高校内外机制壁垒,搭建“贯通上下、联通南北、沟通东西”的强强联合协同创新模式,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协同创新、政策与科研的协同创新、学科与学科的协同创新、高校与高校的协同创新,探索以“监测、预警、评估、预测、咨询”为主线的系统性成果转化模式。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司司长王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郑功成、南京大学社会风险和公共危机管理研究中心主任童星、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党委书记高钢、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张静分别作了论坛主题演讲。
王谦司长从管理的角度对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了阐述,提出应该通过政府主导,发挥市场作用,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中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
郑功成教授强调了社会保障的重要性,认为社会保障的新目标应是增进公平性,保障可持续性。童星教授从应急管理、危机管理和风险管理三个方面提出,社会管理应该防范于未然,逐步建立化解社会矛盾的制度。高钢教授以技术变革和社会变革的关系为主线,就互联网新技术的兴起对社会运行的影响作了阐释,认为当下互联网信息传播已经介入并深刻影响社会运行。张静教授提出,当下公民受环境影响已经变得越来越政治化,公共管理应重视这一现象。
与会专家学者分别就“流动人口与城镇化问题”、“网络媒体与社会发展”、“社会冲突治理”主题进行了分论坛研讨,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传媒大学、芝加哥大学等海内外知名院校的专家学者展开对话。
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界的年度盛会,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论坛是中国人民大学进入新世纪为发展繁荣人文社会科学而发起主办的高端学术论坛。自2001年以来,中国人文社科论坛已连续举办了13届,紧扣当代中国与当代世界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脉动,为中外学者提供了一个前沿对话和思想碰撞的学术平台。
由社会转型与社会管理协同创新中心承办本届论坛,旨在展示中心研究成果,加强合作单位之间的交流。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提出:“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2012年9月,由中国人民大学牵头,联合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并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统计局、国务院新闻办等政府机构合作,共同组建了“社会转型与社会管理协同创新中心”,集中社会科学领域的国内一流学科,汇聚国内外顶尖学术专家,采取文理交叉、定性定量结合的科学方法,探索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特色的协同创新先进模式,力争建设成为社会管理领域体现国际水准的“中国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