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由中国心理学会主办,南京师范大学承办,江苏省心理学会协办的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在南京举行。大会以“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为主题。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校长宋永忠表示,大会集中展示心理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必将促进心理学学科建设和发展。
创造性思维的发生具有深层心理学机制
人类的心理与行为等认知活动具有神经基础,认知能力的实现与大脑、神经关系密切。针对与创造性思维相关的认知过程研究表明,创造性思维的发生具有深层的心理学机制。
知觉决策与学习是人脑认知的重要功能,在此过程中大脑能够采取“自适应策略”。北京大学机器感知与智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研究员李晟认为,在知觉决策过程中,大脑的相关神经网络对客观的外部感知信息进行整合,从而做出主观选择。基于不同任务的学习效应对应于不同的大脑皮层网络,同时任务难度与不确定性同样对两种任务有不同方式的调节。李晟说,研究表明在知觉决策与学习中,大脑相应的神经网络通过自适应策略对与任务相关的知觉信息进行最优化的表征,并且通过调节前馈与反馈网络实现不同任务的有效学习。
作为创造性思维的关键认知环节,顿悟是一种突发的问题解决过程,由于其突发和转瞬即逝的特点,长期以来人们对顿悟的心理和脑机制一直缺乏认识。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罗劲利用脑成像技术对顿悟的脑认知过程进行解析并认为,顿悟具有明显的“非线性思维”特征,创造性顿悟中的“新颖性”和“有效性”成分可能通过程序性记忆系统和情节记忆系统分别加以处理。
完美主义倾向不利于创造力的发展
学界普遍认为,创新思维需要以个体的已有知识为基础,已有知识的可利用性和激活水平对创新观念的生成具有重要影响。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院长庞维国则进一步提出,已有知识的多元性会影响观念的新颖性,多领域知识并行启动对创新思维生发产生负影响。研究表明,激活的相关知识领域越少,人们的创造力发挥越好。
个人的心理态度同样影响着创新思维。有学者认为,追求尽善尽美的完美主义作为一种多维度的复杂心理现象,通过对亲密关系和自信度的抑制,对创造力和个人满意度具有负作用。个体自我要求过高、设置不必要标准的完美主义倾向,不利于创造力的发展,与完美主义不利于心理健康具有同样的道理。
从核心自我评价和个体创新行为的相互关系出发,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孙健敏认为,企业员工的核心自我评价会影响他们的创新行为,核心自我评价高的员工通常会产生较多的创造性想法,并表现出更多实施创意的行为;员工的核心自我评价会影响他们的知识共享,核心自我评价高的员工通常更乐意与他人分享自身拥有的知识与经验。
关于团队创造力的研究一般集中在团队构成特征和组织环境两个方面,团队创造力受两者共同影响。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张景焕表示,在团队构成层面,专业异质团队创造力的适宜性显著高于专业同质团队,专业异质性和组织支持在独创性维度上交互作用显著。不同专业成员构成团队或者组织提供物质支持都可以有效提高观点的可行性;组织为专业异质团队提供工具支持,可使团队成员提出更新颖独特的想法。
张景焕提出,由于团队成员在专业上的异质性是有利于团队创造力的,企业或管理者在组建团队时,可以考虑吸纳更多的具有不同专业背景的成员;而工具支持主要影响团队创造力的独创性,对团队创造力的促进作用最为显著。
心理健康度对提升创造水平至关重要
良好的心理健康度对于创造力的提升至关重要,中国创新强国战略的实施有赖于全体社会成员的良好心理状态和整个社会的和谐有序运行。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院长傅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进入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新时期,道德问题的合理解决与道德水平的提升成为当务之急。从心理学角度看,提高道德水平、实现社会和谐的一条良好途径是从社会成员的心理入手,在青少年阶段就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尤其对于心理问题高发的青春期群体而言,应该为其适当开放心理宣泄途径,培养良好的心理健康状况,提供更多参与社会事务的机会。
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莫雷说,他正在参与制定的“中国学生核心素养指标体系”的重要内容即与心理健康改善、创新能力提升有关。“通常说的德智体美是一个宏观概念,中国学生核心素养指标体系的目的是给教育者提供一个方便操作的标准和依据,具体涉及创新能力、沟通合作能力等方面。”莫雷介绍,核心素养框架预计在今年年底完成,根据年龄特征,不同年龄段的体系指标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