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通知公告
项目动态
管理文件
文件下载
社科成果
社科动态
人才巡展
高校社科
图片新闻
相关链接
曹操家族DNA研究开拓学术新路径
发布时间:2013-11-13 14:13:00

  11月11日,复旦大学发布关于曹操家族DNA研究最新成果,根据现代基因和古DNA的双重验证,100%确定曹操家族DNA的Y染色体SNP突变类型为O2*-M268。这项课题由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副会长韩昇和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授李辉领衔,历时3年完成。此次研究中,分子人类学被引入历史研究,并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韩昇表示,做这项工作的目的是“走通一条遗传学、历史学、人类学相结合的研究道路”,“这比找到谁是曹操后代意义更大”。

  定位曹操DNA  找到6支家系 

  寻找曹操的DNA似乎遥不可及,但若能通过现代人基因反推历史人物基因,对历史研究将会是一个新的突破。基于这样的设想,2009年复旦大学成立课题组,由遗传学与历史学专家联手,通过DNA技术与历史资料分析结合,展开“寻找曹操DNA”的行动。 

  要锁定曹操的DNA特性,需要绘制一幅可靠的遗传图谱,明确曹姓到底来源于多少个祖先。课题组在全国展开调查,共采集了各地79个曹姓家族聚居地的男性及夏侯、操等姓氏男性的静脉血样本1000多份。与此同时,课题组搜集了史书、地方志、家谱、墓志等各种历史文献,分析曹操后代迁徙的线索,筛选出8支持有家谱且经过史料分析具有一定可信性的曹氏族群。课题组对这8个曹氏族群的DNA进行高精度检测,最终发现其中6个家族属于O2*-M268的基因类型,他们的祖先交汇点在距今1800—2000年前,而这恰好与曹操生活的年代相重合。 

  2011年12月28日,课题组宣布定位曹操家族DNA,并找到最有可能是曹操后代的6支族群,当时估算该类型属于曹操的可能性为92.71%。 

  由于人类DNA共有30亿个碱基对组合成23对染色体和线粒体,因此男性独有的、碱基对也比较稳定的Y染色体是最合适的检测对象。“这些家族共同检出了一个非常罕见的染色体类型。假定他们都是仿冒的,那么巧合概率可能性只有千万分之三。因此在法医学上可以认定,他们是真实的曹操后代。”李辉说。 

  曹操并非夏侯氏、曹参后人  

  20世纪70年代,安徽亳州的曹氏宗族墓“元宝坑一号墓”出土两颗牙齿。2011年初,课题组来到亳州,结合曹氏宗族墓考古挖掘领队李灿、现场挖掘人的口述和“元宝坑一号墓”墓室中央位置的墓砖铭文“河间明府”,最终确定两颗牙齿均来源于曹操的叔祖父河间相曹鼎。 

  课题组专家通过严密的科学程序提取该牙齿中的古DNA,经过6次同样严格的反复测试,每一次间隔一个月,发现该牙齿中的古DNA中Y染色体类型就是之前找到的O2*-M268。 

  至此,根据现代基因和古DNA的双重验证,课题组最终100%确定曹操家族DNA。有史料记载,曹操是夏侯氏或汉初宰相曹参的后代,但DNA检测显示,夏侯氏、曹参后人都不是该类型。因此课题组断定,曹操之父来自家族内部过继,该家族并非曹参本族。 

  课题组的最终研究成果已于2013年上半年在国际学术杂志《人类遗传学报》上发表。据了解,目前找到的曹操后人有9支(其中6支有家谱记载),分别来自安徽绩溪、安徽舒城、安徽亳州、江苏海门、广东徐闻、江苏盐城、山东乳山、辽宁东港、辽宁铁岭。 

  跨学科研究为历史研究辟新路 

  此次曹操家族DNA研究,是世界上首次把遗传基因研究精确到家族,且是在没有古人检测样本的情况下,根据对后人的研究,推测出古代家族的基因。此次研究在方法方面有很多新的突破,对相关学科的发展有很大推动作用。 

  “这是一种新的思路,我们在研究历史和文化方面的问题时,可以引用其他学科的技术、方法和成果,进行跨学科合作,以解开传统研究方法难以解答的谜团。”韩昇说,“史学研究的终点往往是生命科学研究的起点,生命科学研究的结果又为历史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角度和证据。” 

  据悉,目前复旦大学的历史学与遗传学、人类学的结合研究,有些已经改变了以往的认识,如汉族到达新疆地区的时间,就已经突破了旧有历史文献的记载。跨学科合作将揭开更多的历史谜团。“我们想以此为契机,推进中华民族历史融合和演变脉络的研究,特别是中国一些重要地区如内蒙古、新疆、西藏等地的基因构成,探究中原地区、中华民族怎样融入这些区域。”韩昇认为,这些研究必须用科学数据说话。 

  “跨学科研究不能是各学科的冷拼盘,而应该是立体交叉、形成文理兼备的研究方法”,课题组希望,在此基础上能够建立“历史人类学”新学科,通过现代生物技术和历史文献研究的结合,重点对中华民族的历史融合、演变发展的脉络展开研究,为中华民族形成史、中国古代家族史、重要历史人物的研究开拓出一条新路。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李玉   编辑:朱晓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