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通知公告
项目动态
管理文件
文件下载
社科成果
社科动态
人才巡展
高校社科
图片新闻
相关链接
互联网民族志调查扩展人类学新领域
发布时间:2013-11-15 14:23:00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上展开了一幅幅丰富的文化图景。线上联络、线下聚集的事件时有发生;微公益等慈善活动方兴未艾,甚至影响国家决策,如“免费午餐”项目的推出。我们已不能简单地将互联网现象当作技术现象来对待了,基于互联网展开民族志调查日益重要。由于网络研究者及调查对象身体不在场,沟通具有匿名性,存在网络分层现象等原因,使得网络民族志研究与传统的田野调查具有很大的不同,面临调查伦理、田野边界等问题。笔者结合自己的网上调研经验,就网络民族志研究谈一些感受。

  调查形式:问卷与访谈相结合   

  一个网络事件往往涉及成千上万网民,其中,有几个关键人物可称之为意见领袖或者“运动创业家”。对于普通研究者来说(他们不同于某些大型网站,可以在网页上直接发布问卷),是采用问卷形式调查众多网民,还是采用深度访谈的形式调查重要人物,就成为第一个纠结的问题。问卷法有利于了解网民的普遍状况和行为动机,进而对调查对象有一个整体认识,难点在于网民的易退出性导致找到被调查者非常困难——他们可能就一件事发表完意见就消失不见,也可能很快转入线下活动而销声匿迹。因此,对成熟的网络社区、QQ群等相对较为“封闭”的网络社群较容易采取问卷法,而对于微博等开放的网络群体则很难适用,这样,访谈关键人物就成为重要的调查方式。访谈法能够深入了解网络事件的内在机制,获得许多“珍贵”一手资料,缺点在于难以确保观点的全面性,有以偏概全的风险。当然,在人力物力和基本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两种调查方式相结合能够取得更好效果。

  研究者立场:列好访谈提纲 抑制主观性影响   

  在网络上,研究者见不到访谈对象,而有的访谈对象是社会名人或者网络名人,虽然在网络条件下,大大降低了联系对方的成本,即常常打开微博私信就能够直接对话大V(微博认证用户),然而,研究者容易产生一种心理压力——担心对方是大V,没空或不愿意回答自己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研究者会有一种想要跟访谈对象“套近乎”的冲动,表现出自己同意对方的观点和态度,以获取访谈资格。然而,对于研究者来说,尽管未必能够做到价值中立,但客观冷静的调查态度是必不可少的。如此,便发生了研究立场上的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纠结。笔者认为,调查之前做好准备工作是必要的,可以列好访谈提纲,也可进行一些半结构式访谈,以确保调研过程的可控性,抑制个人主观性影响调查结果。   

  进入时机:锤炼问题后进入田野   

  自互联网诞生以来,人们就体验到了什么叫作信息爆炸,Web2.0时代的到来加剧了这一情况——只要接入互联网,人人都是发声筒。研究者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就存在一个何时进入田野的问题。以进入一个网络事件为例,事件发生时即刻进入利于获得一手资料,可实时监测其发展动态,缺点在于没有经过前期论证的调研往往缺乏问题意识,在调研过程中才发现研究价值不大,却已经浪费了不少精力。这样,调研结果往往呈现出表层化特征,沦为简单的事实描述,难以彰显社会学想象力。一项调研如果经过长期论证,研究者带着问题意识进入事件,则能够深入事件机制,发现潜在的运作逻辑,但同时可能错过事件直播的精彩细节,比如大量一手资料很快被删除,事后调研无迹可寻。因此,何时进入、怎样进入便是研究者的一个重要课题。比较好的情况是,研究者在一个领域内长期研究,并密切关注网络相关动态,在事件发生时敏锐捕捉信息,将可能有用的内容复制粘贴下来,结合先前的研究基础,锤炼问题后再进入田野,将即时性与深刻性结合起来,达到最优效果。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刘秀秀   编辑:朱晓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