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8日上午,由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江苏省社科院“江苏转型升级研究基地”承办的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大会:学术聚焦——“人文江苏与‘两个率先’”论坛隆重举行。本次论坛聚焦人文社会科学对江苏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文化导向作用与推动作用,为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献言献策。论坛由副院长陈刚研究员主持,江苏省内50余位专家学者和多家传媒记者出席。
党委书记、院长刘志彪教授首先致辞并做主题报告。他指出,经济社会发展表面上看是通过一些要素的推动和制度改革、演进来实现,而实质上内在的基础是文化。就经济学而言,过去人们认为,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主要取决于投资推动,在一定的投资效率下,提高投资的速度、增加投资率,经济就会发展。所谓“起飞”理论、发展经济理论、经济成长理论,都是阐述这些问题。然而,现代经济学研究发现,除了资本和劳动投入决定经济增长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要素,这就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 索洛提出的“索洛剩余量”。所谓“索洛剩余量”,就是经济增长中去除劳动、资本投入后的技术进步贡献,这个技术进步贡献对经济增长的量就是“索洛剩余量”。经济的发展取决于三个变量:劳动力的投入、资本投入和技术进步的投入。虽然这三个变量对经济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但文化对经济发展产生更深刻的影响,是对三个变量全面起到决定性影响的终极变量。江苏经济发展始终走在全国前列,也有着深刻的文化因素。因此探讨江苏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徐之顺代表省社科联对本次论坛的顺利召开表示热烈祝贺,他充分肯定2006年以来七届学术大会对于促进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积极作用,认为学术大会已成为江苏社会科学界重要学术平台,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理论处副处长李扬祝贺大会召开,他说,江苏经济面临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即将召开之际举行“人文江苏与‘两个率先’”论坛、探讨文化与江苏经济发展的关系适逢其时,江苏应坚定文化大省的自信和自觉,做好江苏文化这篇大文章。
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人文江苏与“两个率先”及相关问题,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中国社会学会会长、江苏省人民政府参事室主任宋林飞教授就“新型城镇化的人文内涵及其路径”提出自己的观点,认为应以改革为动力推进新型城镇化,新型城镇化过程中需要更多的人文关怀,人文美是美丽城市建设的重要内涵,新型城市化需要更优的文化灵魂。东南大学人文学院院长、长江学者樊和平教授论述了“文化大发现时代的‘发展’理念与‘发展’战略”;文学研究所所长姜建研究员通过对江苏人才的研究,阐述了“江苏人才的分布及其规律”;南京大学历史系胡阿祥教授就江苏文化如何分区提出自己的见解;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李天石教授论述了“历史视野下的江苏率先发展”。此外,江苏省社科院哲学与文化研究所吕方研究员、李宁副研究员、杨明辉助理研究员以及文学研究所李良副研究员、历史研究所姚乐助理研究员分别就江苏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发展等问题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最后,陈刚副院长对各位专家学者的发言进行总结,认为这次论坛开得很成功,内容丰富,观点新颖,大家畅所欲言,深入探讨了文化对江苏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