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选集》1—4卷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载体和集中展现,收录了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主要著作。这些著作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理论指南,对推动中国社会历史性进步产生了巨大的深远影响。《毛泽东选集》的编辑出版,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兴趣,尤其受到亚非拉国家、政党领袖和组织机构的高度关注,为第三世界国家获得民族独立、推翻殖民统治,提供了重要历史经验。因此,借鉴和学习中国革命胜利的经验,就成为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一股世界性潮流。
《毛泽东选集》翻译工程史无前例
新中国成立后,为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拓宽中国的国际话语空间,中央政府于1961年12月组织成立了第一个中译外常设机构——毛泽东著作翻译室,开始系统地、有计划地翻译《毛泽东选集》。四卷选集的翻译工程历时16年之久,为此中央专门设立了《毛泽东选集》翻译领导小组。这一大型中译外工程包括东语、西语两大翻译团队,涉及语种达30多种。除了120多人的翻译班子之外,还成立了一个由20多位国内著名学者组成的翻译注释组,负责为正文加注和各类答疑工作。另外,中央大部分直属单位均直接或间接参与了这一具有重大政治意义的对外翻译工作。可以说,《毛泽东选集》翻译工程的规模之大、级别之高、组织之严,是中国翻译史上史无前例的。
据有关资料统计,从1964年到1973年,外文出版社共出版《毛泽东选集》1—4卷各种外文版42904554册,出版的毛泽东诗词选共626882册。从1949年至1988年,经由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前身为“国际书店”)向境外发行的外文版毛泽东著作共39个语言版本、2300多种、3447万多册。在非洲,《毛泽东选集》的发行以阿拉伯语、法语、英语版本为主。
《毛泽东选集》成为非洲的超级“畅销书”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为了争取民族独立、摆脱殖民统治,非洲许多国家纷纷效仿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经验,把引进和翻译毛泽东著作作为重要的国家举措之一。在这种国际背景下,《毛泽东选集》在非洲大陆的发行与传播主要分为两个阶段。
1949年至1977年,《毛泽东选集》及其他类型的刊物在非洲大陆大量发行,主要目的是服务于中国国际政治与外交的战略目标,其文化政治性尤为突出。
新中国出版物之所以能在非洲大陆迅速打开外交局面,主要得益于两个方面:一是此类刊物包含大量政治斗争的思想和经验,符合非洲国家反抗殖民主义、争取民族独立的迫切需要;二是中国选择了大量的左派书店、政党出版社等与政治性内容相适应的发行渠道。
毛泽东著作1960年代在非洲的影响一直延续到70年代。在这一阶段,埃塞俄比亚、贝宁、马达加斯加、加纳等国都曾由政府领导人发出号召,学习中国取得革命胜利的经验。在埃塞俄比亚,仅1962—1966年间就订购中国图书累计97万册,其中大部分是毛泽东著作。马达加斯加把毛泽东的哲学著作作为中学生阅读辅助教材;一些学校经常开办中国问题讲座。贝宁的一些国营公司在1975—1978年间订购中国图书达20多万册,主要用于干部教育和政治学习。据统计,1962—1966年间,中国书刊在加纳的发行量为138万册,坦桑尼亚53万册,尼日利亚85万册,阿尔及利亚64万册,埃及56万册。此时,《毛泽东选集》成为非洲大陆名副其实的超级“畅销书”。
1978年以后,随着国际形势的转变,非洲大陆大部分国家摆脱殖民统治,完成政治体制的转轨。在经济全球化的驱动下,非洲大部分国家为了摆脱“贫困化”、“边缘化”局面,开始将谋求外援调整为对外政策的基本出发点。与此相适应,中国的对非政策转向经济交往的层面,加强与非洲的全方位合作,进入机制化建设的新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