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通知公告
项目动态
管理文件
文件下载
社科成果
社科动态
人才巡展
高校社科
图片新闻
相关链接
张卓元:“经济发展不怕慢,就怕走弯路”
发布时间:2014-01-09 15:46:00

  日前,在位于北京月坛北小街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记者见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张卓元。

  不久前,张卓元荣获第二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作为中国经济学界的“长青树”,他是敢于挑战传统的“求索者”,曾在价格改革、宏观调控、国企改革等领域,弘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法;他是中国改革智囊的“稳健派”,曾多次上“玉泉山”,参与中央重要文件起草,献策国家改革路线图。

  这位年逾八旬的老人依然精神矍铄,话匣子打开,从治学经历到改革思索再到未来期盼,张卓元娓娓道来。

  治学:坚持真理系学者本分

  《中国社会科学报》:在对您60余年研究贡献的诸多评价中,您自己最看重哪一点?

  张卓元:我觉得,应该是关于“稳健改革”的思想主张。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稳中求进”不仅是改革所需的基本思路,也是经济发展的题中之义。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底子”还很薄,快速转型、一步到位的改革方式无异于“休克疗法”,将给改革带来巨大风险,而“稳健”则能保证改革目标的有效达成。在经济发展方面也是如此。宏观政策要稳健,尽量避免以通货膨胀等手段刺激经济增长。不可过分追求两位数的经济增长,否则容易留下“后遗症”,这方面的教训不容忽视。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主张的“稳健改革”思想是怎样形成的?

  张卓元:我想首先可能与我的个人经历有关。我出生在旧社会,16岁前,亲眼目睹了国民党政府发行金圆券带来的严重通货膨胀,经济政策的失败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民心丧失和社会动荡。后来学习经济学,了解到国际经济学界也普遍认为经济稳定优先于经济增长,稳健的经济发展从长远看是更有效率的发展。再后来,通过总结我国过去发展的经验教训,我进一步明白“经济发展不怕慢,就怕走弯路”的道理。经济稳定是社会稳定的基础,身为经济学家,在思考经济问题时,也应当考虑社会的承受力,从事经济学研究,这个基本理念不可或缺。

  《中国社会科学报》:从20世纪60年代起,您不断提出冲击传统经济体制的理论观点和政策建议。在当时,您承受了不少压力,甚至被点名批评,而您始终勉励后辈,要勇于标新立异、敢于争鸣。您的勇气从何而来?

  张卓元:我能够这么做,很大程度上是受我的老师孙冶方先生影响。孙冶方先生是那种只要他认为正确就一定会坚持的人。“文革”前,他顶住被批判的压力,坚持给中央写改革建议。我深受他的教诲,相信坚持真理是学者的本分和操守。因此,尽管当年有关部门已将“生产价格论”定性为“修正主义的东西”,我还是壮着胆子与何建章联名发表了《试论社会主义经济中的生产价格》一文。不过,我也做了一些“妥协”,当时发表文章用了化名“张玲”(笑)。

  改革:把归市场管的交还市场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参与起草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中“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提法引起极大反响。您认为这方面改革将往哪个方向走?

  张卓元: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最重要的是转变政府职能,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目前,我国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干预过多,这只手伸得太长,而另一只手在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等领域则伸得太短,存在一方面越位而另一方面又不到位的情况。因此,未来改革的方向应当是,把市场能够发挥调节作用的领域归还给市场,而市场调节失灵的领域由政府真正管起来。再者,要健全和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只有在建立统一、开放、公平、竞争的市场体系,且价格这个引导资源配置的主要信号不失真的情况下,市场对资源优化配置的作用才能真正发挥出来。此外,还需重视激发非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和创造力。非公有制经济不仅为经济增长、税收、就业等作出了重要贡献,其发展也有利于让有限的资源实现优化配置。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本报记者 邓之湄   编辑:朱晓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