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9—1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2014年经济形势座谈会在京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王伟光,副院长、党组副书记赵胜轩,副院长、党组成员李捷、张江、李扬、李培林,秘书长、党组成员高翔出席会议。
王伟光在会上作重要讲话,他指出,面对新形势,我院经济学家必须做到基础研究和对策研究并举并重,一方面要加大对策研究的力度,另一方面要凸显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殿堂的功能。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经济学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一定要加强经济学基本理论问题研究,特别是在政治经济学理论创新上加强研究。要以党和国家关注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作为科研主攻方向。
王伟光强调,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分析当代资本主义和当代社会主义的发展趋势、存在问题,以及未来走向。在经济问题上,既要注重技术、微观层面的研究,又要避免技术化、碎片化倾向,对重要问题要拿出理论性、战略性、宏观性、前瞻性、全局性的解释。
座谈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科研局主办,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承办。在9日和10日两天的研讨中,与会专家围绕2014年中国经济走向进行深入研讨。
全球危机进入新阶段
“在岁末年初大家都要对形势做一些估量,我总的估量是全球金融危机仍没有过去,只是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李扬在题为“形势与任务”的演讲中如是说。
李扬从三个层面对这一判断加以说明。第一个层面是发达经济体。李扬说,发达经济体最困难的时候已经过去,但造成危机的基本因素并没有消失,更重要的是在应对危机过程中采取的很多超常规措施,在阻止危机恶化的同时也加重了危机复苏的重负,使得危机复苏过程扑朔迷离。
“所以,尽管发达经济体有些数字显示出好转,但是我们还是可以有把握地说危机没有过去。”李扬表示。
李扬用治理危机的方式作为标准,把危机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危机在加重,用数量宽松的措施予以处置,这个阶段基本过去;第二个阶段,终止危机超常规措施的实施,这个阶段现在仍在进行;第三个阶段,要处置过去超常规措施所导致的负作用,而这个阶段是中长期过程,大约需5—10年,目前尚未开始。
第二个层面是不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危机初期曾经出现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双速脱轨”的现象,前者增长缓慢,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则保持高速度。但是,当美国开始从数量宽松政策逐渐退出的时候,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立刻感到资金短缺,又出现了新的问题,以至于发达经济体稳定,新兴经济体开始危机。
第三个层面是中国。研究显示,从2009年开始,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即中高速增长阶段。这个阶段存在很多问题。首先是减速。李扬说,尽管现在7.7%的速度已经相当之高,令发达经济体羡慕,但从10%落下来,两三个百分点的冲击是相当大的。另外,实体经济层面的房地产市场乱象、产能过剩,以及金融领域中的宽货币、高利率、贷款贵、贷款难并存,地方政府债务等方面问题也很突出。
李扬表示,目前全球危机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世界各国都不能独善其身。显然,危机深入到如此程度的根源在于实体经济出了问题,因此,走出危机的治本之策是改革。哪一个国家对自身的问题认识得最深刻、哪一个国家的改革策略最完备、哪一个国家的改革决心最大、哪一个国家的改革效果最显著,哪一个国家就会在未来占据先机。比较各国的改革方案以及改革决心,我们非常有幸地看到,中国的认识最清楚、决心最大、动作最快,而且效果已经开始显现。
“2014年全球经济复苏道路仍将十分曲折,经济大幅回暖的可能性不大,但相比2013年,经济增速很可能会出现小幅上扬,即按PPP计算的增长率为3.3%,按市场汇率计算的增长率为2.7%。”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张宇燕表示。他认为,影响2014年世界经济走势的因素包括,发达国家消费需求仍将维持低速增长,美国的“退出”政策及债务上限问题,欧洲仍未彻底摆脱通缩陷阱等。
2014年中国经济预计增长7.5%左右
2013年和2012年中国经济增长比较平稳,物价稳定。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李雪松预测,2014年中国经济增长7.5%左右,物价上涨3%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加10%,名义投资增长达到19%,低于2013年的19.6%。
“随着2013年企业效益总体略好于2012年,预计2014年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将有所提高,将高于2013年的水平,更加接近于GDP的增速。”李雪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