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言
创立于汉朝末年的道教是中国唯一的本土宗教文化。道教文化集中国古代文化思想之大成,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道教文化尊道贵德,重人贵生,其中一些思想在几千年的文化发展中已演化为民间世俗,成为劳动群众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其影响力也早已走出国门。今天的人们可以在意大利一个偏僻的小镇卡塞塔、在西班牙加那利群岛、在葡萄牙的葡萄山谷、在印度尼西亚三宝垄市、在美国城市洛杉矶、在越南河内的别墅、在哥斯达黎加的遥远一隅以及更多地方找到道教文化的踪迹。
道教在东南亚地区的传播,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汉末年。据葛洪《神仙传》和牟子《理惑论》等书记载,这一时期有许多汉人避乱去交趾(即今天的越南)传播“神仙辟谷长生之术”。至隋唐时期,道教传入真腊(即今天的柬埔寨)。《隋书·真腊记》记载:“其丧葬……僧尼、道士、亲故皆来聚会。”“多奉佛法,尤信道士,佛及道士并立像于馆。”在古代,由于交通不便利,道教的传播主要限于我国的周边地区。郑和下西洋以后,道教在东南亚逐渐散播开来,华人华侨将道教等中华文化带到了南洋,逐步完成了中华文化在东南亚的落地生根。其中,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由于华人华侨相对集中,交通便利,已成为当代的东南亚道教传播中心。
近30年来,东盟各国纷纷出现专门的道教研究机构和群体。新加坡道教协会自1990年成立以来,致力于弘扬道家道教文化,推动道教在世界范围内的弘扬,引领18个国家和地区的一百多个道团,共同启动“道教节世界庆典”活动。
2013年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重要演讲,倡议将2014年确定为中国—东盟文化交流年,为中国—东盟关系发展提供更多智力支撑,增进人民了解和友谊。为此,湖南省外事侨务办公室和湖南省教育厅积极作出回应,以中南大学为依托,整合省内多家高校、研究机构和省政府外事部门的资源,创建省级研究智库——湖南省东盟文化研究与交流中心。3月9日—11日,由中心主办的“道教在东盟各国的传播高峰论坛”在湖南长沙成功举办。国家外交部和文化部领导给予指导与肯定,将本次论坛纳入“2014中国—东盟文化交流年”的活动框架。来自新加坡、马来西亚、中国台湾、中国大陆等地道教研究学者50余人出席了本次论坛。
与会专家学者共同希望,本次论坛能够促进道教文化于当代世界的弘扬,推动世界文化的多元发展和人类的和平与进步。经过讨论和协商,与会学者发表了《促进道教文化的海外传播——长沙共识》。指出:承继着中华先贤之智慧的道教文化伴随游子走出国门,得到诸国智者的青睐,已在海外落地生根,成为沟通中华文化与世界各地文化的桥梁。道教尊道贵德、崇和尚柔的宗旨启迪人类以非暴力手段化解矛盾,消弭争端,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兼收并蓄、宽容不苛的胸怀有助于各国各族相互尊重,和谐相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俭啬寡欲、抱朴守真、无为而治等道学智慧早已被海外有识之士应用于心理保健、养生医学、环境保护、行政管理诸多领域,推动着现代科学与传统文化的对话。道教文化与海外各地族群和社会文化交流互动,为当地社会福利与文化发展添砖加瓦,不仅丰富了世界文化的多元性,亦促进中华文化融入世界文化之汪洋。在世界文化的交流互动中,道教文化独具吐纳百川之势,可望成为宗教对话与文化融通的基石,它源于中华,属于全球,造福人类。与会学者呼吁:应当立足于道教文化原有的在地性,推动道教文化与世界文化的融通与互动,弘扬道教文化之智慧,应对今人生存的严峻挑战,促进人类的共生、共长、共存、共荣!
本刊摘要发表本次论坛部分学者论点,以飨读者。
清代南洋道教的历史真相
从历史来看,清代南洋道教是边陲经验,也是国际经验。整个南洋道教,需要放到南洋历史的具体演变脉络中解读,才可能看出真相。
明末清初的南洋道教,原本是由定居或游旅于南海诸国的华人所传承下来的。这些华人也正如中国大陆先民一般,并不一定执着于纯粹道教信仰。他们的思想意识更多是受到宋明以来儒释道三教合一的观念影响。正当清朝由顺治到宣统的漫长统治期间,南洋的道教信仰者其实也经历着地方历史演变对他们的影响。
最初,在南洋落地生根的华人先民多是自认明末遗民,“反清复明”的号召,足以神圣化与合理化他们集体分散到“前明诸藩国”,有组织地开拓垦荒,以后又陆续接应更多下南洋的华人,壮大队伍,开拓更多新地区。随着形势的变化,后来下南洋的华人,就不可能仅仅是历年起义失败南撤的队伍,还包括许多逃灾害求温饱的老百姓,以及以“卖猪仔”等各种形式南下的契约劳工。无论南洋华人或南洋道教,不仅面临着南海诸国异文化的挑战与重新适应,同时又面对当地宗主国即英国政府或荷兰政府,面对居于主流势力的西方文明的冲击。所以,东南亚道教其实是最早面对异文化的道教,它对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历史是有贡献的。华人华侨将道教等中华文化带到了南洋,进而完成了中华文化落地生根的任务。东南亚各国的道教徒具有落地生根与饮水思源的双重认同,维护了华人文化和东南亚文化的和谐共处。因此,中国与东盟交往,道教可以发挥一个很重大的作用。
我想强调的是,东南亚的道教是在非常艰苦的条件下,在很多其他文化的围困之下成长的,所以,中国学者应该多一点对东南亚道教的理解,支持东南亚道教的独立发展并加强东南亚道教与中国大陆的正常交流。
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就在东南亚,就在东南亚的神庙,它们是中国提升文化软实力的现成载体。现在的问题是,中国人以及东南亚人,如何共同利用这些载体来完成交流。(马来西亚道教学院董事会主席 王琛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