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脚步踏入2025年的“下半场”,迎来“十四五”规划即将收官之时。回望过去5年,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艰巨前所未有,我国经受住严峻考验,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幅跃升。江苏是经济活跃大省,遇到的前端问题较多,肩上的任务更加艰巨,五年风雨兼程,顶住空前压力,历史性地实现了发展上的巨大突破。
经济总量连续跨越万亿台阶
五年来,江苏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始终保持经济总体向好的发展大势,经济总量连续跨越几个万亿级台阶,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地区生产总值从2020年的刚过10万亿元,连续跨越11万亿、12万亿、13万亿元台阶,今年将超过14万亿元,5年时间可净增4万亿元左右,相当于一个经济中等规模省份全年的地区生产总值。2024年和2025年上半年,江苏都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增量全国第一。截至2024年,江苏有5个城市的地区生产总值超过了1万亿元,是全国拥有最多万亿元城市的省份。2024年,江苏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已经超过16万元,按美元衡量,在人均2万美元以上,达到了世界银行确定的高收入经济体水平。
五年来,江苏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遵循,发挥了经济大省勇挑大梁的带头作用,以亮眼的成绩显示了在全国发展大局中举足轻重和不可替代的地位。江苏人口占全国6%左右,创造的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总量的十分之一左右,是稳住全国经济大盘的重要“压舱石”。江苏制造业更是全国实体经济强劲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是“中国制造”这艘世界“航母”不可缺少的关键“轮机”。“十四五”期间,中国制造大放异彩,在世界制造版图中的地位更加突出,江苏制造功不可没。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的比重30%,其中江苏就占到4%左右。若比规模总量,江苏制造已经超过韩国这个世界制造业强国,在国际上有重要一席之地。江苏不仅是工业强省,还是粮食产销大省,以占全国3.2%的耕地,生产了全国5.5%的粮食,不仅端稳了全省8500万人的饭碗,而且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
五年来,江苏民生发展取得重要进展,居民的生活水平和获得感得到显著提升。2025年上半年,江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706元,同比增长5.2%,与5年前相比,增幅超过了8000元,与经济发展保持同步增长。区域协调发展、城乡统筹发展不断深入,城乡居民收入比进一步缩小。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并行,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生态环境等各项事业均取得显著成就。
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推进
回望“十四五”,江苏不仅始终保持长期向好的发展势头,不断做大经济总量,而且在结构转型升级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科技创新正在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推进。
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素看,科技要素明显增强,成为推动社会生产力不断提升的主要源泉。在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情况下,江苏的科研投入持续增长,增幅超过经济增长。2024年,江苏全社会研发(R&D)经费投入超过45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3.3%。这个投入强度到国际上去比,超过了许多发达国家,可以进入全球投入强度领先经济体的行列。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一些显性标志看,江苏创新驱动发展已经走在全国前列。2024年,江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74.5件、全国第一,区域创新能力跃升至全国第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连续四年居全国第一,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首次超过50%,获批的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累计达14个,总数居全国第一,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共2215家,也居全国第一。
“十四五”期间,在机器人、人工智能、生物医药这些富有活力的创新领域,江苏始终聚焦前沿技术,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涌现了像苏州实验室、紫金山实验室、太湖实验室等一批新型创新平台,绘就了一张张绚丽的画卷。在机器人产业方面,江苏已形成南京、苏州、无锡、常州等多个重要的产业集群,2024年的工业机器人产量超过15万台套,占全国产量的28%。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在江苏生根早、发展快,已成为江苏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2024年,全省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均居全国第一,分别占全国的15.1%和17.9%,在全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超级计算方面,江苏早有布局,一直是全国超级计算领域的重镇。如今量子计算前沿科技方向兴起,江苏又及时地把握住关键方向,形成了在这一领域的从技术到产业的全方位布局,成为全国量子计算产业的重要一极。(以上资料来源于《群众》杂志2025年第13期文章《江苏:科技创新挺起产业脊梁》)
向改革开放要发展新空间
改革开放始终是中国发展的重要法宝,是中国式现代化在江苏实践的关键动力。“十四五”期间,江苏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五年来,江苏民营经济迅猛发展,在全省经济大盘中已经超过“半壁江山”。2024年,民营经济主体超过1400万,民营经济创造的增加值达7.98万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58.2%,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4.1%。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核心功能进一步增强,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提升。挂牌成立了省数据集团,筹建江苏农商联合银行,苏豪控股集团成功实现战略重组,其案例入选“中国改革2024年度案例”。江苏不断探索科技体制改革新路子,出台一系列改革措施,为科技赋能产业发展释放了巨大空间,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明显提升。总书记足迹到过的徐工集团,坚持把科技创新落脚在新产品上,体现在市场开拓上,连续3年位列世界工程机械行业前三。全省在市场体系、财税金融、自然资源、生态文明、民生保障等重点领域,进一步深化改革均取得重要进展。
江苏是开放型经济大省,对外开放在发展中的地位非同一般,最先感受国际风云突变、外部需求收缩的严峻形势,应对突如其来的各种挑战。五年来,江苏顶住了空前压力,努力在危机中寻找新的机遇,书写了扩大对外开放的新篇章。江苏以“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引领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建设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对沿线国家的进出口贸易已占全省比重的47.5%。2024年全年进出口总额5.62万亿元,同比增长7%,规模达历史新高,外贸回升向好态势确立。2025年上半年,江苏货物贸易进出口较去年同期增长5.2%,高于全国2.3个百分点。实际使用外资规模始终居全国第一,占全国比重近1/6。全省有9家国家级经开区跻身全国30强,苏州工业园区连续9年位列全国国家级经济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第一。
奋力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
江苏的经济体量占全国十分之一,规模大、基数高,五年来的发展,没有因基数不断提高而放慢发展的脚步,没有因增量持续扩大发展难度随之加大而降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江苏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奋力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这份牢记是江苏“十四五”期间坚定信心、顶住压力、不断迈上发展新台阶的关键保证。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走在前做示范,首先是要走在前,走在前面才能做好示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现在起到本世纪中叶,必须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这条主线,以发展的充分成果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非凡魅力。五年来,江苏做到了坚持新发展理念,持续推进高质量发展,不断加快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努力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勇挑大梁,为全国发展大局作积极贡献。
“十四五”期间,国际经济形势突变,产业链供应链受到冲击,一些关键技术成为发展瓶颈,江苏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引领带动作用,坚持以产业创新筑牢实体经济这个根基,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集中资源、加大布局,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发展的自主可控程度明显提升,经济发展更有韧性。这些都充分说明,始终坚持发展不动摇,手中牢握改革开放的法宝,坚定不移走创新之路,压力加大,定力更大,再严峻的挑战也能应对。风雨过后,云破天青,一跨长虹更加绚丽斑斓。
“十四五”规划即将收官,又将迎来仍然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十五五”时期。未来五年,发展的要求更高,驾驭全局的能力要更强,必须充分做好战略上的谋划,“十五五”规划编制正是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经济体量大,向前发展就需要更大的推动力,江苏要先行先试、内外兼修,通过深化改革开放不断除障碍、增动能”。今后五年,还会有更多的不确定因素,惟有敢于探索新路,勇闯“无人区”,努力在创新发展上有更大作为,才能续写新的时代辉煌。
(作者为江苏省民生幸福研究基地首席专家、东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