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项目管理
政策制度
资料下载
重点智库
社科动态
图片新闻
相关链接
以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推进教育强国建设
发布时间:2025-09-10 10:56:00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转发了《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关于认真组织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的通知》,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收入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5月27日至2024年12月20日期间的报告、讲话、谈话、演讲、致辞、文章、指示等91篇,分为18个专题。部分著作是第一次公开发表。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朝着建成教育强国目标扎实迈进》一文强调:“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

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建成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的教育强国,必须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坚持推动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统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

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激活“六力”的内在逻辑

教育强国应具备的“六力”并非孤立的六个特征,而是紧密相连的有机整体,与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存在着深层次、动态性的逻辑关联。

一方面是内涵维度上要素协同的高度契合。“六力”中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与科技支撑力,共同涵盖了教育强国的核心领域。其中,思政引领力位居“六力”之首,是体现教育强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的核心特征与根本遵循,决定着教育、科技、人才发展的方向;人才竞争力与科技支撑力则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关键外部表现,直接体现教育事业的质量与国家创新能力的强弱。三者协同共进,既凸显了新时代教育、科技、人才三要素之间“双向赋能、循环联动”的发展需求,也与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方向高度契合。这种一体化推进不仅能够强化教育系统内部的协同效能,而且能够提升教育与科技、人才领域的联动水平,最终形成“教育育人才、人才促科技、科技兴教育”的良性互动,为高质量教育强国建设筑牢核心支撑。

另一方面是目标维度上价值导向的同向同行。“六力”中的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构成了教育强国建设的三大评价标准,也为教育、科技、人才三要素一体发展划定了明确目标。其中,民生保障力是教育强国的根本归宿与最终落脚点,彰显“教育为人民”的本质要求;社会协同力是整合社会资源的延伸拓展,体现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融合深度;国际影响力是教育强国的全球坐标,彰显在世界格局中的中国担当与实力地位。建设教育强国的最终目标,在于通过教育、科技、人才的一体发展增进民生福祉,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中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

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激活“六力”的协同效能

教育、科技、人才三者的循环流动,可以打破不同要素之间的壁垒,实现创新链、人才链、产业链的相互融合。因此,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对激活“六力”协同效能具有重要意义。

以教育为基础,锚定“六力”的前进方向。高品质的教育是培养高水平人才、催生高质量科技的前提。教育的根本在于“以树人为手段,以育人为目的”。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本质是将人才培养与科技研发与国家发展需要、人民生活需要紧密结合,推动教育成果向新质生产力高效转化,实现三者的协同共生。一方面,通过顶层设计以及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使人才结构与产业需求、科技发展相匹配;另一方面,通过深化“产学研用”融合,促进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协同攻关,解决民生领域的关键技术难题。这种协同既能提升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也能让科技成果更快惠及民生,从而充分激活教育强国的民生保障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基础性支撑。

以科技为引擎,赋能“六力”的优化升级。高质量科技不仅是国家综合实力的核心组成部分,更是优化教育学科布局、调整人才培养结构的重要依据。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关键在于深化三者的互动深度,将教育投入转化为现实物质力量,以强大的科技支撑力持续为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动能。不仅如此,科技发展还能有力推动智慧教育等前沿教育理念革新,促进人工智能辅助教学等现代化教育手段升级,为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提供技术支撑。此外,科技水平既是反映一国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更是教育强国建设成效的重要体现。而高水平科技成果的持续产出与创新人才的不断积累,不仅能形成强大的“磁吸力”,吸引全球范围内的优质人才、资本与技术资源向中国汇聚,更能提升中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以人才为纽带,衔接“六力”的供给需求。人才作为创新活动中最核心、最活跃的要素,是连接教育资源与科技创新的关键纽带。人才既是教育成果的直接体现,又是实现科技创新的主体力量。因此,要重视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以教育目标与科技需要为导向,推进人才在社会中的有序流动,着力破解人才领域分布不平衡、区域分布不协调的问题,从而以强大的人才竞争力赋能强国建设。

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驱动“六力”的保障机制

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不是要素的简单叠加,而是更为深层的耦合联动。因此,要多维并举,系统推进,为教育强国的“六力”提供强大的内在驱动力。

统筹协调的体制机制。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的重要环节是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以完善的体制机制改革打破三者相互独立的局面,使三要素从各自为政转向协力共进。一方面,要建立统一的领导机制,统筹规划一体化的发展目标与政策措施,解决部门割裂不协调、资源分散不集中的现实问题。另一方面,要完善多领域协同共进机制,以高校为龙头,构建学校、企业、科研院所共同合作的机制,提高人才创造力与资源利用率。

建立多元投入的资源保障体系。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的进程需要多元化的资源投入,促进知识生产、技术攻关与科研转化有机整合,形成强大的社会合力。教育侧上要加大教育投入,优化资源配置,重点支撑基础学科建设、交叉学科建设、创新平台建设;科技侧上要鼓励全民创新与高精尖领域重点突破,政府要引导高校、企业、社会共同参与,鼓励科研基础设施与大型科研仪器资源共享;人才侧上需要制定完善的人才发展规划,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加大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力度,提高人才竞争力。

建立动态评价的监测机制。建立完善的监测、评估、改进机制,能够在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的动态过程中增强补弱,提升改革成效。要建立以创新贡献、协作能力为导向的多维人才评价体系,促进人才考核评价更为科学合理;要建立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评价机制,将科研成果的成功转化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切实提高科技创新对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要建立具有全局视野的考核标准,将教育科技人才对民生的赋能纳入考核体系,注重国际比较,去芜存菁。

[作者巩茹敏为南京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何轶伟为哈尔滨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本文为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上海建桥学院)2024年专项研究课题“民办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研究”(SZZXKT2024014)、江苏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重大课题“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的内涵拓展及评价机制研究”(JGKT25-A009)阶段性成果。]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巩茹敏 何轶伟   编辑:蔡阳艳